竞翔是检验鸽子质量的唯一标准
2012-02-08 19:24:10
天气开始转暖,天火俱乐部比赛训放又要开始了。每年最辛苦的日子就是初春,白天上班,晚上指导孩子复习功课,业余时间一边要配对育种,一边还要训放比赛。自己也没有车,只能跟大笼。昨天我根据训放单子制定了训放计划。本周六和日自己训放2站10公里,从2月15日每隔一天训放一次,分别为两次30公里,两次50公里,4次100公里,1次200公里,3月中上旬就可以开始比赛了,具体操作根据天气微调。
每年作出50多只鸽子,秋季通过开家和十几站训放,起码淘汰1/3。剩下每只鸽子给3-6次比赛机会,最后能剩下一半,加上晚生鸽到开春能有30多只开始比赛。再通过训放比赛,最后能留下的也就5-6只。如果有成绩突出,就可以留种。按我的标准(多次入赏并有一次千羽以上前10名或多次入赏并有3次以上千羽前100名)每年最多留1-2只,其余全部淘汰。
为什么每年要如此辛苦的训放比赛呢?原因很简单,我水平有限,真的无法确定哪只鸽子能飞出好成绩,有的看好的,在训放中就丢了,有的感觉不太好,却一鸣惊人,所以干脆全部放飞,让放飞笼去检验。有的鸽友可能会提出异议,举出一大堆例子,证明某些“大师”能在比赛前将好鸽子挑出来。但这些“大师”也常常看走眼。例如:胡本的“艺术家”,在幼鸽时差一点就被淘汰,最后因没有人愿意要,才被留下,却成就了著名的胡本鸽系。还有盖比的“丝丝”,夏拉肯是著名比利时强豪,鸽报作家,可谓见多识广,也犯了同样错误。已故鸽界名家林云达,在“科学养鸽”中也多次撰文,论述了自己的多次类似经历。
我国老一辈养鸽家,一代宗师汪顺兴,十分重视鸽子放飞比赛,在晚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比赛了,还经常鼓励他的儿子、徒弟们参加比赛,他经常说:“养鸽的关键在于放飞,必须一边配对育种,一边通过放飞进行检验淘汰”。中外鸽界也有养鸽强豪,由于某种原因,不参加比赛了,他的鸽系最终都逃脱不了逐渐退化的命运,最后淡出鸽坛的例子。
前几日,中央10套播出的《军鸽飞翔》中看到一个战士在种鸽舍中,从鸽巢中拿出一只全身黑色背上有白色羽毛的幼鸽。说:“这是著名的军鸽品系森林黑,但不纯了,为了保留该鸽系,我们正在通过提纯,慢慢将鸽子的白色杂毛去掉,恢复原来品系的黑色羽毛的特点。我感觉他的做法存在误区,我认为鸽子的羽色只是鸽系的特征之一,军鸽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耐翔是它的关键特征,所以必须通过放飞并兼顾外部特征进行育种才是正确的方法。
我们现在的赛鸽竞翔,鸽子比的是速度和耐力,所以决定了检验鸽子质量的唯一方法是“放飞笼” ,不管是好的赛鸽和种鸽,都是必须最终通过比赛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