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列表
由胡本葬礼现场引出的讨论
2007-05-14 17:33:06
2007年5月13日 星期一
5月10日,在比利时举行杰夫-胡本的葬礼。林天章从比利时发来现场的图片。于是,问题就出来。 以下是会员的评论,我摘录如下: 匿名 发表时间:2007-5-11 17:24:04 过去葬礼上拍照确实有违天主教习俗,现如今欧洲一些名人葬礼的场景图片却也是司空见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葬礼参加者的心情这般轻松,面对镜头表情如此开心,如不是标题上著名乃一代大师胡本的葬礼,本人还以为又是比国鸽坛的年度聚会呢!建议海网对图片进行删改,保留场景照片,把扭捏作秀的鸽友合影照全部删掉,以寄托对死者的真正哀思!经常阅读林天章先生的报道,作为一线记者林先生也应该在今后具备更专业的媒体素质和更敏锐的新闻嗅觉——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得罪处还望海涵!
juzi 发表时间:2007-5-11 20:30:44 这么严肃的葬礼还咧着笑太对起一代大师,可能以为他马上就成为新的信鸽大师,我都替他脸红。 lichonghao 发表时间:2007-5-13 13:51:44 参加葬礼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喔~
313 发表时间:2007-5-11 20:01:41 大家好象好开心啊,像去参加东京大审判一样 hubenmi 发表时间:2007-5-14 16:39:27 已将这条报道的链接电邮给比利时胡本家族了,未亡人及家属对于参加葬礼的芸芸众生相满意到了瞠目结舌的程度了,感谢林天章给海网提供的“现场图片”和“鸽友写真”!!! 对了还忘记补充一点:今后林天章不会再受到来自胡本家族的任何邀请了!(当然葬礼也是他不请自到的……)
对于这些评论,我觉得太大惊小怪了。特别是会员:“hubenmi”,说得太过分了。看了很不舒服啊。 不错,杰夫-胡本过世了,对于全球所有爱好赛鸽运动的鸽友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但是,正如我在新闻评论上所说的:“大家看这篇新闻报道的时候请不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来思考关于葬礼上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这不正好体现了什么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吗? 什么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就是差异。但也不全是差异。 人类都一个共性: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总是报以一种恐惧、排斥、抗拒的心理。 如果网站的鸽友有宗教信仰的,也许可能会了解,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或者是文明)都是在研究死亡。人为什么生?人为什么死?人从哪里来?死后又往哪里去?在很多宗教里,它们认为:“生是为了迎接死的到来。死是新旅途的开始。”对于死亡,它们认为:那不过是人生新的延续。 我不知道网站上有没有信奉天主教的鸽友。不过我想说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也是)不像我们中国人一样,那么忌讳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甚至在公共场所只要一说到“死”,就会给人以一种非常没有教养对别人非常不尊重的印象。继而引起别人的厌恶。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喜欢听到好话吉利话的(但这些话往往是虚伪的)。可能认为这些话可以为自己带来好运(这么说,我感觉怪怪的,是不是这样呢)? 天主教(基督教也是)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安排,也确信他们日后可以和亲人在上帝的处所相见,且永远同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新闻照片上参加葬仪式的来宾都不显得那么沉重,甚至还出现笑容。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事情,不要一味的否定,排斥。我们应该抱以一种尊敬的态度对待。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同意自己的观点,但是也不能因为别人的观点或者生活习俗与我们自己不一样,就一味的否定、排斥。
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行为。
新闻地址:
5月10日,杰夫-胡本葬礼现场报道
评论
无名君 05-19 11:35:42
champion,就你的比如潮汕地方会请乐团唱歌,孝子们窜的服装也由其跟死者的关系而异, 我觉得你这样说,完全就是一个外行人才会这么说的。你所说的请乐团唱歌,应该是送葬。这是办丧事的最后阶段。棺材上覆盖着一张描龙绣凤的缎盖棺,由十六个大汉抬柩,前头是火把、挽联、唁轴开路,左边扶棺的是孝子、孝孙、孝婿,右边扶棺的是孝媳、孝女。跟随后面的是亲戚、生前友好。相信在电视上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但并非只有潮汕地区才有的。而不过我们只能说,是潮人将国人丧礼的习俗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章良 05-17 23:54:59
在国内各个地方的葬礼都不一样,比如潮汕地方会请乐团唱歌,孝子们窜的服装也由其跟死者的关系而异。而请乐团唱歌这在湖北等等其他地方就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不敬。在国内各地的风俗就有这么大的区别,更何况是遥远的欧洲? 别人信耶酥,我们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所以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我们不能把自己身边的风俗习惯强加在别人身上。死者已去,胡本老先生对赛鸽事业做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我们要对死者表示敬重,而不是让其成为大家评论的话柄。
无名君 05-15 15:50:18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