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鑒鴿技法(三)

2006-02-18 16:09:02

三.骨骼 (一)對骨骼的要求,速度賽和耐力賽要求是不一樣的;通常人們對速度賽所使用鴿的骨骼要求太高。其實完全沒有那個必要,在力量決定一切的賽事中(力量由血統所具有的好品質所產生),正常賽況下,什麼體型、骨骼、肌肉、翅膀等的優越條件都微不足道,倒是需要一定耐力的長距離賽,對這些方面的要求才顯得很重要,包括骨骼。 長距離耐力賽的鴿子,骨骼要求質地堅韌和輕薄。好的鑒鴿家,可以用手“稱”出一羽鴿子骨骼的輕重來。這句話聽似天方夜譚,仔細琢磨一下你就會明白其中的玄機。 摸慣了優秀賽鴿的手,對不同品質鴿子的感覺是非常敏感的,同樣大小的鴿子,在肌肉等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卻顯得有些沉重,那就是因為骨骼(架)過於重了的原故。 鳥類為了飛行中減輕體重的需要,全身的骨骼內部差不多都是孔洞形狀的,鴿子骨骼孔壁的厚薄不可能完全一樣,因“品系”的不同是會有些優劣差別的。孔壁薄而堅韌當然是最佳的,因為過重要多消耗些體力,那會縮短持續飛行的距離;當然,太輕了,高速飛行時變形過大壓迫內臟,會因為器官功能受阻,感覺不舒服而減緩飛速。 (二)鴿子的飛行動能來自肌肉,肌肉的發達與否決定飛速的快慢。因此,速度鴿的龍骨形狀會呈前“低”後“高”的趨勢,這更便於在胸肌上多附著些肌肉;耐力鴿的龍骨形狀走勢相對則比較平緩,龍骨前部沒有那種“頂手”的感覺。我如果要參加純粹的速度賽,就會選擇那種龍骨前端低、有“頂手”感覺的鴿子做為選手鴿,龍骨前端“深”、阻力大的說法在速度賽上不適用。反之,長程賽時,我決不會使用這種類型的鴿子,因為它們的氣力飛不了那麼遠。既使能飛回來,最快也得第二天(飛不動了,需要找個地方休息一晚上)。 (三)鴿子的胴體形狀是由骨架結構形狀所決定的,能夠適應多種賽況的胴體形狀是等邊三角形;深龍骨(手感為‘高龍骨’)的或淺龍骨(手感為‘低龍骨’)的胴體,依此分別適應不同類型的特殊賽況。當鴿子的身體素質達到最佳,胸部肌肉非常豐滿、充盈成“條”狀時,才會感覺出龍骨“凹進”,成為理想的、很不容易達到的“蘋果”型。而這種型態,深龍骨的鴿子幾乎是達不到的。不過,是“鴿”都有用途,各種類型的骨骼和胴體都有其所短,也各有其所長,沒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標準。所以,無論面對哪種骨骼和胴體的鴿子,我都一視同仁,不視其為缺點,區別在於使用的賽事或地方不同。 (四)我對恥骨與龍骨間的間距要求不是太嚴格,由我所擔當過的全國十幾屆優勝鴿品評賽裁判的資歷和感受所知,無論是哪個距離上的高位獲獎鴿,恥骨與龍骨間距長或短的都有,沒有可遵循的規律。由此我對這個並不在意,倒是對其是否“上收”很在意,只要恥骨下吊,也就是恥骨末端越過龍骨形態的延長線,立馬淘汰;近交出的鴿子則另說。其實,恥骨與龍骨間距的長短和排列形狀是天生的,恥骨的鬆(開)、緊(合),則是由體質的好壞所決定的。 對手感的一些要求固然是從賽績鴿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規律,但並不絕對,選鴿時,不能因為對某些地方不滿意就淘殺掉。一個鴿子能飛得很好,總有它的道理,有個把缺陷其實也無所謂,那叫“缺陷美”!不然的話,會錯殺很多不該殺的鴿子。經常摸海爾曼 . 比弗丹鴿子的人,再摸其它的就感覺不是“鴿子”了;可這並不意味著比弗丹的鴿子就一定能飛贏所有其他人的鴿子?誰也不敢這麼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