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鸽毛滴虫病?
2005-08-31 22:05:14
毛滴虫主要寄生在家鸽、野生鸽的上消化道,如口腔、咽、喉食管和嗉囊内,也常寄生在肝脏,偶尔损害其他器官。毛滴虫在口腔和咽部黏膜的分泌物中繁殖。 [发病原因] 毛滴虫是原虫。虫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形状不定,虫体前端具有两对能游动的鞭毛,是运动器官。有一根细长的轴刺,波动膜起始于虫体的前端,较短,虫体长10微米×5.2微米为永久性寄生虫。毛滴虫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如亲鸽患有毛滴虫病,可以通过呕雏将病原传播给乳鸽。乳鸽由于吞咽被毛滴虫感染的“鸽乳”而直接遭受感染。另一种感染方式是健康鸽食用了被患鸽污染的饮水或饲料,这是鸽感染毛滴虫的一个主要途径。 [症状与病变] 鸽感染毛滴虫后,精神萎靡,羽毛蓬松、无光泽。由于上消化道有毛滴虫寄生,因而发生炎性病变,鸽子少食或拒食,饮水减少。毛滴虫侵害肝脏,常引起食欲下降,营养障碍。张口呼吸时,有浅绿色或浅黄色的黏液从口中流出。鸽子逐渐消瘦,无力。种鸽繁殖力下降,幼鸽生长发育受阻,信鸽飞翔能力降低。由于毛滴虫通过脐孔可使雏鸽发生脐炎,导致脐周围红肿等炎性变化。 毛滴虫侵害鸽子口腔、鼻腔、咽喉、食道和嗉囊的黏膜层,在黏膜上有黄色干酪样坏死和典型的锥状坏死性溃疡。由于干酪样物堆积可完全或部分堵塞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症状。偶尔侵害腺胃,但不侵害腺胄以下的消化器官。 由于毛滴虫对肝脏的机械性刺激作用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会对肝细胞产生炎性损害,致使鸽子食欲不振,贫血,营养不良,导致肝脏病变。患病初期,病变在肝脏的表面,随病程的发展,病变扩展到肝实质,出现肝肿胀,触摸肝脏感觉较硬。肝脏多发生黄色或黄绿色的局限性圆形变性灶,有绿豆至黄豆粒大小,有时是散发的,有时是密集于整个肝脏表面。病灶不形成包膜,但可形成坏疽病灶,在病灶的周围有大量的毛滴虫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