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鸽痘
2012-08-10 9:40:22
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鸽痘病毒。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幼鸽是主要受害者。传染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患鸽,带着鸽痘病毒再叮咬健康鸽。再就是通过病鸽掉落的皮屑,打喷嚏、咳嗽时的唾液,被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等,亦可由伤口感染。潜伏期为4—8天,病程一般为3—4周。病愈后具有免疫力。症状,根据发病的部位一般可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皮肤型发生在眼睑、鼻、嘴角、腿、脚趾间、肛门周围和翼内等裸区(无毛)的皮肤上。初发时为灰白有麸皮状覆盖物,迅即长出小结节,后呈灰黄色,大如豌豆,10天左右破烂.1—2周后干燥结成棕褐色痂。 长在眼睑的鸽痘常导致眼砂变色,但不影响它的视觉性能。粘膜型亦称“白喉型”。发生在口腔、咽喉部位的粘膜上,初发时长出白色小透明的小结,然后迅速增大,呈黄色干酪样,味臭,不易利落,常因咽喉堵塞、窒息或饥饿而导致死亡。
混合型恶性鸽痘,既有皮肤型又有粘膜型的双料鸽痘病。治疗方法是清扫鸽舍,用灭害灵(氯菊酯、胺菊酯)或其他杀虫剂灭虫。剔除病鸽痘状结节,然后用2%高锰酸钾洗涤患处,并涂上碘甘油、四环素或金霉素软膏,或用硫磺软膏加凡士林擦患处,也有用硝酸银涂在结节上让它自行干涸脱落,愈后终生免疫。
有条件的地方,要对每羽幼鸽接种鸽痘疫踌。接种方法是,拔掉鸽子腿部一些羽毛,再用刷子把疫苗刷在拔去羽毛的毛孔上;也可用针或小刀尖蘸疫苗刺进大腿肌肉或翅膀皮肤里。如用鸡痘疫苗代替,效果就欠佳,免疫率只有30%—40%。要注意与毛滴虫病误诊,在口腔内剔除黄色干酪块状时,不易剥落、出血,这是鸽痘,容易剥落,不出血的,是毛滴虫病。中药预防和治疗参见“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