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幼鴿應該多頻繁?
2005-10-03 11:17:55
大標:訓練幼鴿應該多頻繁?副標:成功使翔幼鴿系列5之4前言:“從80年代開始,幼鴿賽不但流行了起來,鴿友也發現幼鴿可以輕鬆地飛上3~4趟長距離賽,而且這些賽事更為許多鴿舍的成績錦上添花;這使得原來反對的鴿友,態度也開始軟化,紛紛加入幼鴿賽。”在以往,歐洲鴿友要到2月份,當白天變得比較長、氣溫回升的時候才會開始育種。不過時代不同了,現在大多數荷蘭和比利時鴿友在11月底就開始配對,等到了新年時,小鴿子就大得可以掛環了。至於比利時鴿友,他們認為小鴿子最晚要在12月或隔年1月的時候出生。比利時的幼鴿賽是從5月初開始的,在那之前,選手鴿非得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才行。荷蘭的幼鴿賽季較比利時大約晚了兩個月,不過由於幼鴿賽逐漸盛行,荷蘭鴿友進行所謂的“冬季育種”早已行之有年 。以前則不同,那時幼鴿賽沒什麼重要性,一般鴿友只把幼鴿賽當成是熱身賽,參賽只是為了多累積一些比賽經驗。如今,幼鴿賽的目標是“獲勝”,選手鴿年紀不能太小,所以荷蘭鴿友才會也跟著做“冬季育種”。 整個改變的關鍵要回溯到1953年所舉辦的奧爾良幼鴿全國賽。剛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大堆荷蘭鴿友對這個比賽抱持反對態度,而首場奧爾良全國賽似乎註定要變成一場大災難,比賽成績慘不忍睹;賽後悲觀的鴿友們說話了:“看吧,這個距離對幼鴿來講,真的是太遠了!” 幼鴿賽在德國一直稱不上是什麼重頭戲,所以德國鴿友一向比鄰近國家的鴿友更晚育種。改變從80年代開始,幼鴿賽不但流行了起來,鴿友也發現幼鴿可以輕鬆地飛上3~4趟長距離賽,而且這些賽事更為許多鴿舍的成績錦上添花。這使得原來反對的鴿友,態度也開始軟化,紛紛加入幼鴿賽。因此,大家莫不希望自己的選手鴿年紀能夠大一點,因為不管是飛自然制或鰥夫制,都比較容易做誘激和調節,換毛的問題也比較少。 但是在1999年,“保護動物人士”把幼鴿賽這個樂趣給剝奪了。他們說,超過450公里的比賽,對幼鴿來講太“硬”了!結果凡超過這個距離的幼鴿賽都一律禁止;當然,連全世界規模最大,參賽總羽數高達20萬羽的奧爾良全國幼鴿賽也不例外。那些特別擅長飛幼鴿長距離賽的鴿友,這下子可是氣瘋了;因為幼鴿會迷飛或失蹤,大部分是發生在賽季剛開始的短距離賽,那時由於幼鴿經驗還不足,才最嚴重。不過,不管他們怎麼抗議都是枉然,幼鴿長距離賽終成歷史。教訓比利時和荷蘭鴿友一直搞不懂:為什麼外國鴿友會想買早生鴿?他們可壓根兒沒想過這檔事。因為真正有心參賽的鴿舍,絕對不會把自己的早生鴿賣掉,他們本身就很需要用到這些小鴿子;他們必須為未來打算,畢竟,夏天生的小鴿子根本沒辦法比賽。儘管幼鴿賽變得很流行,但是老鴿賽依然更重要,所以有比賽經驗的幼鴿就是次年老鴿賽的主力。晚生鴿年紀太小,出生當年不能比賽,而且也不適合參加次年的老鴿賽,所以強豪都願意將牠們出售。 因此,歐洲鴿友跟外國鴿友不一樣,他們想要購買的是夏天出生的小鴿子。歐洲鴿友也似乎比較有耐心,願意等上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讓買來的鴿子育種,他們甘於等待的報酬是獲得好品質的鴿子。好好操練如前所述,荷蘭幼鴿賽季要到夏天才會開始。以前鴿友是在接近幼鴿賽季時才會開始操練幼鴿,不過後來他們可學到教訓了。6個月大才開始受訓的幼鴿飛不出好成績,所以鴿友紛紛提早訓練,最晚在幼鴿4個月大時就要開始。頭幾次的拋飛路訓尤其要注意,訓練當天一定要是好天氣才行。訓練沒經驗的幼鴿時,無論是吹順風或逆風,只要刮起強風就要特別當心。現在鴿友都明白,讓沒進過集鴿籠幾次的幼鴿去比賽,等於是讓牠們去送死。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報導說,某個超級強豪用“從沒訓練過”的幼鴿稱霸幼鴿賽。我覺得這種人根本不是什麼超級強豪,他們只是“超級大騙子”。他們誇口自己的幼鴿“從沒訓練過”,目的只不過是想炫耀罷了。他們好像是在吹噓:“即使用沒經驗的鴿子參賽,我都能飛得這麼好;如果用的是受過良好訓練的鴿子,你們不妨想想,我會有多厲害?” 圖1:4-1,68期P.71(大樓間群鴿飛翔)蠢蛋讓沒受過適當訓練的鴿子去比賽會有什麼結果呢?只要讓晚生幼鴿去飛次年的老鴿賽,答案就見分曉了。將夏季晚生鴿當成一歲鴿去比賽,肯定輸個精光,全身羽毛一根也不剩!有些人或許會說,“這還不是因為夏天生的幼鴿都是一些蠢材,成績才會這麼爛?”我覺得這種看法很奇怪,為什麼秋天生的鴿子,就一定會比牠們年頭出生的哥哥或姊姊要來得笨呢?這些鴿子並不笨,只是可能看起來比較笨罷了。所以說,訓練是不可或缺的。所有的強豪都會讓自己的鴿子定期地接受訓練,他們絕對不是為了好玩而已,事出必有因啊!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來做說明: ---荷蘭有些鴿會把秋天的幼鴿賽,分成早生鴿組和晚生鴿組;牠們會在同一時間放飛開賽,不過比賽結果會分開列表。各位應該比較一下這兩張成績單!到現在,我還沒看過晚生鴿打敗過冬天生的早生鴿!偶爾會有一羽晚生鴿能夠飛出個還算像樣的名次,不過整體來看,兩組幼鴿的成績,差距真的很大!---以前秋天的時候會舉辦荷、比幼鴿對抗賽。比利時幼鴿平均大概參賽過15次,而荷蘭幼鴿平均在5次左右。用這些比較沒有經驗的幼鴿去比賽,荷蘭鴿友根本很難擠進入賞名單之列。 ---1981年的奧爾良全國幼鴿賽,結果很慘。當時有些聯合會在星期六比賽,有些則在星期天。我的地區是星期天比賽,那年天氣很糟糕,一連三場比賽都被取消。星期六比賽的鴿友運氣則比較好,每場比賽都照常舉行。接下來的奧爾良全國賽,我們全都參加了。我們這些星期天比賽的地區全都慘敗。開賽以來的六天裡,我們只有25%的歸返率。那些星期六比賽地區的鴿友成績就好多了,像在剁肉一樣,把我們給徹底擊垮!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像美國鴿友那樣,每週帶鴿子去做路訓五次?不過我很確信:如果缺乏實戰經驗,就算是最好的鴿子也會輸得很慘!---我住在荷蘭,緊鄰著比、荷邊界,所以我有一些鄰居是比利時鴿友。上個禮拜荷蘭這邊剛好舉行第四場幼鴿賽,距離約210公里。同一天,比利時那頭也有一場距離相同的幼鴿賽,他們的幼鴿比我們的早回家……那些比利時幼鴿至少參賽過15次以上。幾個星期後,同一天裡荷蘭和比利時又都有一場400公里的幼鴿賽,這次兩國的成績就沒太大差別了,因為荷蘭幼鴿比較有經驗了。美國幾年前,在我去美國之前,我從來沒聽到過那麼多的胡說八道!我不好說美國鴿友是笨蛋,但是他們的問題真是蠢得可以!---有鴿友跟我索取布利克斯鴿舍(Bricoux)的地址;天啊,布利克斯早在50年前就死了。---有個鴿友宣稱他有純正血統的偉奇鴿(Wegge);偉奇的鴿子早在約100年前他過世的那年就全部拍賣了,而且維吉的鴿子也是跟別人買來的,哪還有什麼偉奇血統可言呢?---另一個鴿友想知道:霍夫肯鴿系(Hofkens)可不可以跟X先生的鴿子交配?霍夫肯的鴿子不能算是個鴿系,至於X先生的大名,我只從外國鴿報的廣告上看過;這個X鴿舍不但沒有所謂的鴿系,甚至連個獎也幾乎沒贏過。---還有個鴿友說,不管鴿子有沒有寄生蟲,他每個月都會用藥做驅蟲;聽到這話,我整個人都呆了。哎,光是這麼一句話,就會讓人發狂到想要扯頭髮了。---最讓我驚訝的是美國鴿友的訓練方式,他們每週訓練鴿子3~4次。我曾經在荷蘭的賽鴿雜誌上提過這事,有些歐洲鴿友運用了美國式的訓練,也開始給幼鴿進行密集的操訓。不過,他們的幼鴿賽成績並沒有因此而進步。為什麼這種密集的訓練在美國行得通,拿到荷蘭、比利時就不能奏效了呢?我認為是因為歐洲的鴿舍相距不遠,開賽後大群鴿子並不需要立即分道揚鑣,這和地大遼闊的美國非常不同。不過,歐洲鴿友發現:適當的訓練的確能讓幼鴿的表現大有改善,只要他們不過度誇大成績的話;他們也學習到增加幼鴿的參賽經驗是非常重要的。適應第一次進集鴿籠的幼鴿會有很大的緊迫感,牠們怕得渾身緊繃,到處碰撞,焦慮的擠在一起,亂成一團…。已經適應集鴿籠的幼鴿,表現則完全不同,牠們會顯得很鎮靜。如果你想知道這其中的差別,你應該讓你那些沒經驗的幼鴿,跟著經常做訓練的鴿友的鴿子一起放飛。他的鴿子會等不及出籠,在空中連半個圈也不繞就直接飛回家去;然而,沒經驗的鴿子會嚇得半死,全身緊迫,甚至連離開鴿籠半步也不敢,或是傻傻的站在地上,即使被放在車頂,牠們還是動也不敢動。但是,還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 水幾年前,日本人將一場奧爾良幼鴿賽的過程拍成影片,並給了我一卷拷貝。我無聊的看著片子,直到出現給幼鴿餵水的畫面,我才眼睛一亮。那些幼鴿爭先衝向水槽搶著喝水,牠們真的很渴;但是畫面裡也有些幼鴿根本不喝水,似乎牠們沒想到過會有水可以喝?在返舍的旅途中,這些不喝水的幼鴿將始終居於劣勢。在這場奧爾良大賽中,我的第一羽歸返鴿不肯入舍錄時,因為牠累得連進鴿舍的力氣都沒有;我整整損失了寶貴的3分鐘,這個時間已夠讓我痛失到手的全國冠軍。不過有趣的是,當天吹順風,是場輕鬆的比賽,絕對不可能是天氣或距離的關係把鴿子給累壞了。等我看完片子後,我想牠一定是沒喝水,而我也知道牠為什麼不喝水?牠是我最心愛的一羽幼鴿,我很怕牠飛丟了,所以有些比賽我沒讓牠參加。我的其他幼鴿飛回家時並未顯得很累,因為牠們已經學會在集鴿籠裡喝水了。我的幼鴿從大熱天的比賽裡回家來時,曾經有別舍的幼鴿跟著飛進我的鴿舍裡頭。這些別舍的幼鴿進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水喝。鴿子有抗熱的能耐,但是如果牠們在集鴿籠裡沒喝水的話,結果似乎就完全不同了。以300公里的幼鴿賽來講,有時候我在比賽前一晚就得交鴿,有時候甚至是比賽前兩晚交鴿。大熱天時,只在集鴿籠裡待一晚似乎對幼鴿比較好,但是……只在集鴿籠住一晚,次日即進行比賽,卻有更多幼鴿迷飛掉。在集鴿籠裡住上兩晚的幼鴿大都有喝點水,所以迷飛的情形也就比較不嚴重。 結語有個強豪曾經描述過他的訓練方式。他的訓練方式是漸進式的,先從5公里的路訓開始,然後將距離逐漸拉長到8公里、10公里…,直到15公里為止。有一天當他坐在路邊,集鴿籠就擱在旁邊,他看著鴿子正在天上飛著第二趟;突然他問自己:“我到底在這裡幹嘛?” 年輕、健康的幼鴿似乎能飛到比我們想像還要更遠的地方,所以有些鴿友把幼鴿帶去做3或5公里的路訓等於是在浪費時間;也有些鴿友先將幼鴿放入鴿籠,第二天才拎到自家的後院裡放飛,目的是要讓幼鴿習慣鴿籠,並教導牠們在鴿籠裡喝水,這個做法可是一點也不笨喔! 頻繁的訓練有一個優點:它似乎能延遲幼鴿的換羽。鴿友也發現:在賽季裡,休戰幾星期的幼鴿會比頻頻出賽者更快開始換羽。許多鴿友心裡頭最大的疑問是:訓練幼鴿究竟應該多頻繁才對呢?我認為這得依鴿友所在的國家和地區而定。如果你住的地方相隔很遠才有別家鴿舍,那麼你就需要更頻繁、更密集的訓練。比利時鴿友在賽季是不做訓練的,他們認為這期間訓練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汽油,不過美國或其他國家的鴿友可就不這麼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