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最知名的釋鴿點
2005-10-03 11:45:51
第五章標題:巴塞隆納大賽(上) 副題:5個最知名的釋鴿點前言:在賽鴿運動裡,每個釋鴿地點造成的衝擊和影響不盡相同;有五個釋鴿點就像流行全球的音樂一樣,是每個鴿友耳熟能詳的。 夏拉肯將為大家道出這些釋鴿點的淵源,尤其是堪稱“馬拉松賽之最”的巴塞隆納大賽…。 在我們的賽鴿運動裡,每一個釋鴿地點造成的衝擊和影響不盡相同。不管你相信與否,以下事情真的發生過: 曾經有一個日本鴿友想買翔距400~450公里的冠軍鴿。結果有兩羽鴿子供他選擇:一羽是奧爾良冠軍鴿,另一羽是皮塞佛(Pithiviers)冠軍鴿。 奧爾良這羽冠軍鴿飛出冠軍有點靠運氣,比賽當天吹順風兼下傾盆陣雨,只要鴿子不生病就有機會獲勝;皮塞佛這場比賽則很艱苦,很公平。不過這位日本鴿友顯得較偏愛那羽奧爾良冠軍鴿,只因為奧爾良很有名。 5個最知名的釋鴿點 有5個釋鴿點就像流行全球的音樂一樣,每個鴿友皆耳熟能詳。 1.魁夫蘭(Quievrain) 每個比利時人都知道有魁夫蘭這個地方,無論他們賽鴿與否。從有賽鴿運動的那一天起,眾所皆知比利時又是賽鴿運動發源地。魁夫蘭,這個位於法國邊界的比利時荒蕪小村,就已經開始成為一個比賽地點。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單比利時就有250000賽鴿人口。有些城鎮,每條街道都有自己的一個或甚至一個以上的鴿會。假如你明白有90%鴿友都參加魁夫蘭的比賽,你就能想像魁夫蘭這個名字,在當時的社區裡意義有多大?當時,一場魁夫蘭賽的總參賽羽數可多達300000羽次。 魁夫蘭這個名字也有一股懷舊味。每個聖日那裡就有一場舉國沸騰的比賽。 每年比利時國王生日當天舉國沸騰嗎? 每年魁夫蘭村長生日當天全村沸騰嗎? 每年聖母瑪麗亞生日當天全國沸騰嗎? 不是的,我所謂的聖日指的是魁夫蘭比賽日。這一天在一星期的哪一天都無所謂。有時候,冠軍獎品只不過是一個派或半條豬,有時候冠軍可以拿到一大筆獎金。因此,魁夫蘭和賽鴿運動關係如何?這兩個字眼已密不可分,只要賽鴿運動存在一天,在最後一位鴿友關燈之前,魁夫蘭都會和賽鴿運動相提並論。 2.波治(Bourges) 波治是另一個赫赫有名的比賽地點,據說波治算是長距離賽。波治賽是每年首場老鴿半全國賽(比賽於5月的最後一個週末舉行),另一場波治全國賽的比賽日則是在7月的最後一個週末。 後來鴿友逐漸明白:以波治的空距(平均約450公里)來講,他們根本不需用到典型的長距離鴿,而且長距離鴿舍也不再參加波治賽。對大多數鴿友來講,他們是衝著“全國賽”的名氣參加波治賽。魁夫蘭賽雖然他們也有競爭對手,不過畢竟較地區性;波治賽則群雄濟濟,全國鴿友拼成一團,來自全國的鴿子齊聚一堂,堪稱比利時陣容最浩大的一場全國賽。波治賽曾經有過90000參賽總羽次的盛況。後來比利時鴿友越發雄心萬丈,希望波治賽總羽次能夠媲美荷蘭奧爾良全國幼鴿大賽,不過他們的波治賽總羽次從未能達成100000羽。 另外各位應該知道一件事情:比利時7月的波治賽跟荷蘭奧爾良幼鴿全國大賽,不盡相同,他們的一歲鴿和老鴿也可以參加這場波治賽。過去比利時第二場波治全國賽跟荷蘭奧爾良幼鴿全國賽在同一天舉行(8月最後一個星期六),如今提前一個月,改在7月登場。原因很簡單,比利時幼鴿長距離賽變成大熱門,接下來的幼鴿長距離賽越來越多。 3.奧爾良(Orleans) 上述荷蘭奧爾良全國幼鴿賽對全球鴿界亦影響深遠,首屆比賽於1953年舉辦。一開始由於距離太遠(400~600公里),荷蘭鴿界一時撻伐之聲四起。首屆比賽奇慘無比,幼鴿迷飛傷亡者不計其數,因此我必須說,那些一開始持反對意見的鴿友似乎觀點正確。 不過,主辦單位並未就此放棄,結果他們的努力終有回報。奧爾良比賽變得大受歡迎,荷蘭全國鴿友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全國幼鴿參賽總羽次更曾一度暴增至200000羽。如此大規模的全國賽使得荷蘭鴿友成為全球稱羨的對象。大批鴿群謂為轟動事件,連日常報章雜誌和電視台都爭相報導這則新聞。許多年來,荷蘭奧爾良幼鴿大賽成為年度高潮盛事,比賽日釋鴿那一刻,萬群鴿影遮蔽整片天空,天空變得像日蝕一樣漆黑。多年來,荷蘭奧爾良幼鴿大賽在比賽前幾星期,就已成為荷蘭全國鴿友嘴裡談論的焦點話題。 冠軍得主不僅可以拿到一大筆獎金(至少以荷蘭標準來講是的),更在一朝之內聲名如日中天。因此,幼鴿能飛奧爾良這類空距無庸置疑。由於幼鴿長距離賽日受歡迎,類似的幼鴿長距離賽也越舉辦越多,就跟比利時一樣,因而衍生出一類新型鴿友,即是我們所謂的“幼鴿專家”。有那麼一小群鴿友,他們把大量對手打得落花流水。一開始,人們對他們議論紛紛,懷疑他們對自家鴿隊下某種祕密藥方。後來,情況逐漸明朗,那些“超人”的祕訣可以用一個字眼總括:羽毛!!!各位應該知道:荷蘭奧爾良幼鴿大賽日,正值幼鴿換羽期;所以,這些聰明的“超人”如何因應呢?他們用可體松(一種荷爾蒙)或鴿舍用蔽光系統來延遲幼鴿換羽。不過,最近有戲劇性的改變:可體松被列為禁藥,幼鴿賽空距不得超過500公里。 奧爾良空距只有對荷蘭南部鴿友才未超過此500公里限制,因此荷蘭北部鴿友再也不能飛奧爾良幼鴿賽了。所以,荷蘭奧爾良幼鴿賽全國性大賽的地位從此不再。 4.聖維仙(St.Vincent) 荷蘭聖維仙全國賽是另一個全球焦點,曾經是年度長距離賽盛事。長久以來,日本鴿友對這場賽事尤其瘋迷,群相爭購此役冠軍鴿。這是場兩日賽,許多年來,聖維仙即是兩日賽的經典代號。 但隨著時間變遷,如今巴塞隆納取代了聖維仙的地位。理由很簡單,對歐洲鴿友來講,巴塞隆納空距最長(最遠超過1200公里),而且它又是國際性賽事。聖維仙和巴塞隆納還有另一個差異點,聖維仙在法國,正位於庇里牛斯山脈(Pyrenees,法國、西班牙天然交界)北部,而巴塞隆納在庇里牛斯山脈以南的西班牙境內。這道綿延的山脈成為巴塞隆納參賽鴿的一道天然障礙,鴿子必須穿山越嶺,比賽艱難度相對可見。 5.巴塞隆納(Barcelona) 現在我們來談談巴塞隆納賽的“艱難度”:參賽鴿從釋鴿那一刻開始,經常需面對一股炙熱的熱氣,每往北前進一公尺都是牠們拚命的結果,每一公尺就像一公里那般遙遠,難怪牠們必須不時停下來找點水喝。這對經驗豐富的長距離鴿並不成問題,牠們深知如何在飛經無數小河流時停下喝水的技巧,但許多沒經驗的鴿子卻因此喪命。除了西班牙的熱氣和不時口乾舌燥外,一路上牠們還得提防一旁虎視眈眈的掠食猛禽。然而,對這些天空英豪來講,最要命的障礙是橫亙在牠們眼前,一望無際的庇里牛斯山脈。所以,巴塞隆納賽是一場一路艱險到底的比賽,即使吹起順風,也幫助不了鴿子多少。 除了忙於克服熱氣、高山、掠食猛禽、漫漫長路和多變天氣外,另一個因素更無疑是雪上加霜;巴塞隆納賽在星期五早上釋鴿開賽,當天鴿子絕對回不了家,所以牠們必須在野外餐風露宿一夜。比如教堂的高樓,或是一座農場都危機四伏,可能變成牠們的葬身之地。還有四處可見的電線,一隻飢餓的貓兒,或一個身懷獵槍的農夫,都讓牠們置身命喪黃泉的危險中。因此,巴塞隆納賽堪稱“馬拉松賽之最”。 巴塞隆納賽絕不是快速鴿的天下,獲勝的永遠是那些有活力、有高耐力的鴿子,它是一場寧死不棄的割喉戰。雖然巴塞隆納賽歷史不算久遠,但它天生具備轟動條件,我會接著為各位細數它的沿革史。 開端 從西班牙美麗大城巴塞隆納出發的比賽,於1940年代末期開場。老鴿書裡記載說伯蘭吉先生(Mr. Berlengee)是1949年巴塞隆納冠軍得主。 兩年後,庫爾翰中心(Cureghem Centre)接手成為巴塞隆納長距離賽主辦單位,並開始把它變身為國際性賽事。從此以後,這場比賽變成一場“官方正式”的比賽。 首屆國際賽盛況空前,全球鴿壇為之震撼,全球鴿友無不屏氣凝神等待成績揭曉,就跟之後的荷蘭奧爾良全國幼鴿大賽一樣。 首屆國際賽總羽次約有2,250羽,但結果如何呢?有幾羽鴿子能飛回家呢?有鴿子飛得回家嗎?大鬍子市長兼鴿友喬塞夫.波爾(Josef Boels)勇奪國際冠軍,他跟首屆全國冠軍得主伯蘭吉先生一樣,享受到一夕成名天下知的滋味。波爾先生是知名長距離行家,跟次年的國際冠軍得主,比利時摩爾(Moere)的奧斯卡.戴夫連特(Oscar Devriendt)齊名。 接下來幾年,參賽總羽次每況愈下,到了1956年,總羽次只剩885羽,有陰謀論說這場比賽即將從此劃下句點。不過,1957年這一年,沒來由地參賽羽次卻又衝上3350羽。1957年也是非比利時鴿友奪得國際冠軍的一年,冠軍鴿主是德國鴿友史杜斯先生(Mr. Staudt)。 1958年,3756羽戰將群聚一堂,數量是兩年前的四倍,並締造了紀錄。其中以比利時歐森納(Olsene)鴿友吉伯特.萬德維吉(Gilbert van der Weghe)的鴿子飛最快。這位比利時冠軍鴿友的姓氏,常讓外國鴿友把他跟荷蘭長距離巨星萬德維根(Van der Wegen)混為一談。即使到現在,外國鴿誌還經常搞不清楚這兩個人誰是誰?由於參賽總羽次趨增,巴塞隆納賽也保住了未來。到了1959年,荷蘭鴿友也取得資格參加這場割喉大戰,從此開啟了一頁偉大史實,改寫了巴塞隆納國際賽歷史。超級冠軍強豪可以獲勝,但一般鴿友也可以飛出冠軍;超級鴿可能贏,但…也可能從此不見蹤影。有人一戰成名,有人一朝英名敗盡。 Schaerlaeckens© Ad Schaerlaec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