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公棚族

2012-07-14 12:37:48

    公棚赛在中国的应运而兴,有着深刻的背景。      地方协会、俱乐部的不作为,比赛不公正,奖金低微,使多数鸽友越赛越没情绪。城市空间拥挤狭窄,鸽友们养训空间被高度压缩,时间精力有限,相当一部分鸽友只养几只种鸽,将幼鸽交到公棚,把养训赛环节托付给公棚。      伴随着公棚赛的逐渐兴盛,我发现相当多的鸽友只参加公棚赛,不参加散赛,成了“公棚族”,个人以为,无论对于个人乃至中国信鸽事业的发展,都不是件好事。    一、公棚赛无法提供好鸽足够的成长、比赛空间。      当然,咱不能说公棚的优胜鸽不是好鸽,一群几个月的小鸽子,450公里空距之内,三两场比赛结束战斗,这样筛选出来的鸽子,鸽质真的就得到确认了?      要想验证鸽质,多放绝对是必要的手段,需要反复放飞验证,名鸽一定是足够成长空间下千锤百炼的产物。即便是速度赛早熟鸽的代表,詹森大名鸽019,油人号,它们的辉煌战绩,也是在3岁时的颠峰时期。    二、公棚赛对参赛数量制约严重      赛鸽品质的优化,离不开多出多放的筛选流程,名鸽占据着金字塔尖,下面是庞大基座的支撑。少而精乃胡说八道,多而精才是客观事实。看国外名家,每年起码都是数百羽的作育、参赛,大兵团反复冲击多年才取得那点成果。而参赛公棚,最便宜的也要几百元,高的几千元或上万,和散赛相比,拿公棚大批量试种的代价太高昂。无形当中,参赛门槛又提高了,加重着鸽友的负担。      即便是只赛公棚的公棚族,一年能参赛上百羽都算是大户,是极少数。    三、公棚赛不利于育种的连续性      一旦把赛鸽交到公棚,任何人都知道这时候运气已经成为主宰。多年形成的育种链条,一旦因为公棚经营、养训环节上的纰漏,造成明珠暗投,毁于一旦就太得不偿失了。    四、公棚赛制缺乏稳定性      公棚的目的是赢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可以看到多少公棚的规程、赛制是改了又改。今年两关,明年三关,后年。。。商场是多变的,商家的常变常新更是经营之道,而我们的赛鸽能折腾的起吗?    五、人鸽分离,人对鸽子的认识得不到深化。      即便输了,鸽子都没见到,总结经验都只能靠凭空想象。年复一年的参赛,输赢不论,人对赛鸽的认识却几年如一日,停留在原地踏步的水平。成了典型的鸽玩人,人玩人。      说到底,公棚的诸多特点与赛鸽的规律背道而驰,本质是赌博,小赌怡情,大赌则。。。      放眼看身边的朋友,完全靠参赛公棚保持成绩稳定的赢家,一个没有。放眼世界,也是零!     以家里散赛为主,逐步建立健全自己的种赛梯队,夯实基础的前提上,放几个到公棚玩玩,打明白后再上,这才是件愉悦的事情。举重若轻,其实更容易见效呢。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