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 鸽 今 春 惨 败 之 因

2012-05-09 23:15:59

赛鸽今春惨败之因 申 吟   今春对于赛鸽来说是悲摧的一季,就地方赛和公棚赛的结局而言数千羽近万羽赛鸽出征,全军覆没者接二连三,可以说是极其悲壮惨烈的,鸽友们一定从网上看到或者亲身经历了其中的某场赛事,这也许在中国赛鸽史上所仅见。现在有的鸽会均分了参赛费,有公信力的公棚退还了鸽友的参赛费,这看似很公平合理,但这事总让人心里难安。当然在有的地区一人进鸽数羽,甚者包揽前几名,打破鸽界记录的亦大有人在。今春鸽界算是爆了很多冷门。赛事虽已过半却让人不得不对鸽赛所发生的这些现象进行审视,数千羽鸽儿难道说就没有几羽名鸽名血吗?其中难道没有名家强豪之鸽吗?   那么这一现象是不是名家文章里讲的日晕、耀斑、地震、地磁、雷达、军事电子对抗、阴雨天、网鸽、天敌、碰撞等造成的呢?是的,这不容否认。这是鸽儿归巢低的原因,我以为客观原因仅占其一,不是主要原因,低归巢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造成。   在鸽友心目中能征惯战的七千余羽川鸽尚且不能归巢,公棚鸽就不待言了。   原因何在?   诸葛亮、周瑜何等样人也!出战还要讲天时地利人和,还要待时借东风。国家发射卫星、航天飞船还要再三选个晴朗天气。为的是确保万无一失,为什么?因为再胆大的人,再聪明的人,再不负责任的人,再糊涂的人也怕掉了自己的脑袋。赛鸽就不同了,丢的是鸽儿的命,是草命,糊弄的是鸽友,自己腰包里装进去的是嘎巴嘎巴响的大把大把的钞票。管什么天气预报,管什么鸽儿的死活。要的就是这效果,玩的就是这心跳。去年春某公棚预赛选了个雨天,我看到公告即给公棚打起了电话,接电话的人说:“那没事!这样的天气才能赛出好鸽子,才能赛出精英,你不要操心。”一傍的鸽友笑我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让人家没有理会,活该。比赛那天我看着恶风暴雨向天祈祷,结果可想而知。岂料在决赛时他们又选了个沙尘暴天气。我举起电话又要打,妻子笑话我:你打去顶屁用,瞎费精神。可怜那些冒雨拼死归巢仅剩的鸽儿又战死沙场了。   常言道:十里不同天,更何况千里之外的气压、气流、气温、湿度是大相径庭的。这几年的天气本来就变化无常,大范围看似风平浪静,红日高悬,小区域却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鸽儿征山战水、斗鹞、避网、躲避枪弹实属不易,有意设置难度也就罢了,选个大阴雨天不是赛鸽,无疑是葬送鸽儿。恶天侯的赛事即不占天时又不占地利更失去人和,焉能不一败涂地?鸽赛虽然是玩,不似战争要人的命,但是玩的片甲不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以为这很不人道,毫无人性。鸽儿不是飞毛腿导弹啊!牠们也有血有肉啊!希望组织者理性些,再不要盲目随意放鸽。   今春放鸽,人们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公历的四月和农历的节气相差了整一个月,农历有闰四月,公历月份到了,节气却还迟迟未到。想一想往年公历的四月遍山花红柳绿,油菜花香。今春一些地方却还是山上积雪,至今还是寒气袭人,风雨雪交加不停。人们仍然依照旧例放鸽 ,没有遵照自然规律的变化。   实则当今的赛鸽是失去自由的。大多数鸽友由于环境和自己条件所限鸽儿是奍养。再者赛鸽价值不菲,那个鸽友会把优种名血鸽散养呢?有条件的拉到几百公里驯放,没有条件的只是家飞一会就要关起来,个别的进了棚就见不到阳光。关的时间多,飞的时间少,把鸽儿养了一身赘肉,看似强壮却不劲健,实则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旦见了风雨阳光就蔫。今年的春天可谓是春寒料峭咋暖还寒,放鸽时大多鸽儿的机能就没有进入状态,鸽儿状态甚是平常,看起来很健壮,真正送上赛场不是大口喘气就是身子骨到处都酸痛,或者到处都抽筋。这种感觉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一下,猛跑一会儿就知道了,鸽儿当然也和人一样,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再加上恶劣天候其征途就可想而知。   名鸽的驯养极其重要。从今春的放飞结果看,再好的名鸽优血还得尊崇自然法则,科学饲养科学管理,不可以认为手中有了名鸽名血就能战天斗地,不可自以为是,任何事情违背了自然法则就会得到惩罚。由此人们要改变一些旧的观念,爱惜鸽儿,注重养护,做个“养、种、训”的养鸽人,莫再被“种、养、训”蒙蔽。好鸽要珍惜,好鸽好种是养出来的。请参看《好赛鸽在养乎!在种乎!》、《还说好赛鸽在养乎 !在种乎!》、‘《再聊好鸽在养乎?在种乎?》。   鸽儿是有血有肉的,不是火箭卫星啊!鸽会的组织者、公棚的老板们还请善待他们吧!摧残养鸽法想养出好鸽那只是一厢情愿,违背自然不遵循自然法则只会适得其反受到惩罚。   其实网上已有大家写了很多恶天候放鸽失败的文章,只是我们的组织者自己没有经历了就不采信,非要自己用血的代价实践罢了。人就是这样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   鸽儿惨败,表面看是天为,说到底是人为,看是鸽儿的败,实则是人的败。   从实际放鸽而言,尽量避开恶劣天气,做事人性化,理性化,不可死板教条,春季在公历的四月下旬到五月,秋季在十一到十二月上旬为好。   诶!事已过去,放个马后炮,以取一嘲笑!若能为以后的赛事有一点益足矣! 2012、5、6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