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上海信鸽史册的养鸽前辈介绍(9)】
2015-06-17 8:04:13

杨登元(1930--1999)
江苏高邮人,回族,解放前与胞兄杨登高来上海某织布厂做工。兄弟俩先在厂中养鸽,崇尚李祖光沙爱昂,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从朱永茂和孙德兴处购进原环进口鸽子做种,作出中国59-52492雄绛郑州当日归巢(幼鸽),荣获亚军,破市纪录。又先后作出湟源三名等超长距离赛鸽多羽。1962年荣获无锡第三名,1963年常州第三名,1992年福州第二名。
杨登元对沙爱昂系在中国发扬光大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数十年来,在中国鸽坛独树一帜,不少人引进他的种鸽都育出优秀的赛鸽。历年来,杨登元棚舍中著名的种鸽有中国53-5148(雄雨点),联合55-5800绛雄、和平57-6005雄绛及何寿松先生用6005国血所出的小麻雀雌大名鸽。
周加祥(无照片)
生于1931年,原上海化工轻工公司技术员,从小喜爱养鸽,早年参加“和平”信鸽会,并出任副会长。1964年四个鸽会合并筹备“上海信鸽协会”,他作为“和平”鸽会的代表参加筹备工作。
上海市信鸽协会成立后,他任秘书组组长。他为人踏实,待人和气,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地位高低,深得大家好评。
文革开始,鸽会受到冲击,工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他坚持与大家一起到鸽会活动,并担任科研工作,协助搞好科研刊物,抵制极左思潮的干扰破坏,为捍卫协会的合法地位做出了积极努力。

高俊华
生于1931年,江苏常州人。自幼养鸽,他和表兄钱振元(曾任无锡职工鸽协主席),胞弟高兆泉、高兆盘(曾任江苏省鸽协副主席)运用远亲交配法、定向培育形成的新品“G绛”,在多年竞翔中获得数十次冠军、亚军,在鸽坛有一定的影响。他提出的“三级训练法”等理论,对信鸽训放、竞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著作《信鸽培育经验谈》总结了几十年的养鸽经验,有较大实用价值。
1965年他被上海市鸽协聘为专职干事,勤勤恳恳为鸽会工作。文革中他针对“红卫兵”、“造反派”养鸽“八大罪状”、“十大害处”的污蔑,挺身而出,以殷实的材料,雄辩的口才,力陈养鸽“十大作用”,为会员争了气,为鸽会正了名,受到了普遍赞扬。

李大信(1929--2001)
祖籍江苏吴县,上海鸽界前辈。毕业于上海华东财政经济学院,高级会计师,退休前为中国计算机软件总公司副局级副总会计师。早年参加中国胜利信鸽协会(棚号83号)。上海解放后,中国胜利信鸽协会分成“上海”、“中国”两大信鸽组织,他参与创建“中国信鸽会”并出任会长。
中国抗战胜利后,上海出现引进欧美名系鸽浪潮,他凭借其经济实力,引进10羽勃列考克斯和翻勃莱,以此做种源,培育出50多羽优良赛鸽。1953年因工作调动,离开上海赴京,一棚鸽子除了一部分转让鸽友外,大多捐送上海动物园。鸽友何传洪获得三羽“翻勃莱”(又译“华普利”),其子代获不少高位名次。李大信为人厚道,注重礼节,颇有绅士风度,在鸽界有较好口碑。

何苗道
生于1930年,原上海市特殊灯泡厂后勤科科长。从小喜欢养鸽、爱鸽。1964年上海市信鸽协会成立,他任科技宣传组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和气,群众关系好。在文革期间,鸽会处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担任第二召集人,共同主持鸽会工作,积极组织竞翔比赛活动。
七十年代中后期,上海市防震部门在其所在工厂建立一所研究地震的鸽舍,利用信鸽的特殊功能,预测地震的发生。该鸽舍由他负责,他每天认真负责观察,仔细记录,及时向地震部门汇报,为信鸽科研、养鸽正名做出了贡献。
1984年鸽协由上海市体委接管,在10月31日召开的上海市信鸽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委员。
他饲养、管理的防震研究鸽舍的赛鸽,在1981年竞翔西宁1930公里的比赛中,取得3羽的好成绩。

陈维藩
生于1930年,江苏扬州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9岁到上海求学,初二开始养鸽,至高中毕业棚中已有信鸽10多羽,1948年上大学后停养。195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东北航务局,周转多个城市,无养鸽条件。1957年回到上海,在阳台搭建鸽棚重新养鸽,同年加入中国信鸽会。
文革期间,鸽协受到冲击,他挺身而出,积极参与编写“养鸽无罪”的大字报,到主要街道和有关单位张贴,与“红卫兵”、“造反派”面对面辩论,申张了正气,为养鸽正名,为维护鸽协的存在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养鸽不求功利,完全是兴趣和陶冶情操,平时能做到文明养鸽,讲社会公德,处理好邻里关系。历年来参加多项竞翔活动,曾获得1000公里杨浦区冠军、虹口区亚军,2000公里清水堡到上海市121名、杨浦区雌组2名及武威、西宁等超远程比赛多羽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