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人放鸽会”新篇章(谭新华)

2006-05-24 20:23:50

广人放鸽会”新篇章(谭新华)   --------------------------------------------------------------------------------     明末清初,南粤大地就活跃着专事赛鸽的“广人放鸽会”。其玩法与现代赛鸽几乎如出一辙,诸如“幼鸽赛”“三关赛”“大奖赛”等等,以及翼下加盖暗章的防伪措施,后人比赛能想到的花样他们都一一想到了。并且市场成熟,鸽价居然高到了“与金等”的程度。  三个协会二个俱乐部,构成近几年广州鸽界的格局。感古叹今,其中撑起岭南一片赛鸽天地、颇得“广人放鸽会”遗风的,恐怕惟浩和是也。浩和玩得大 随着千禧之年广东省的第一个省级俱乐部——浩和的诞生,广州鸽坛有了自己的旗舰店。浩和在珠江新城的临江路,我去过几次。不言而喻,这里是一个华山论剑强者对话的地方。奖金现兑现有,单关冠军一万、亚军八千、季军五千、三至十名一千,多关赛则翻数倍。此标准在全国比,可能不算多,但不足以拉开太大的距离。    因为玩得大,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港台鸽友前来参赛。浩和为了方便鸽友,今年在东莞多设一个报到处。细雨润无声,几年下来,浩和最大的贡献在于,能使出色的养鸽者做到以赛养鸽,换言之就是开始走上职业化。像2003年的最大赢家张康秀,从浩和拿走了13万,想买他的鸽子不一定卖,因为首先要保证自己参赛。没有浩和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浩和玩得绝    广州的鸽子难飞。一难在高温天气过长,二难在该地处于丘陵地带,山多路远。不过,广东了不起,已经飞到700公里当天归。而首破纪录者,正是浩和也。2001年11月24号,浩和集鸽300羽放南昌700,结果开创了一个飞速神话,以群归之势,当天下午六点之前报到了12羽。    被鸽网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八关赛,同样值得一提。而这一创举并非玩噱头,其实是逼出来的。前年广州成非典之都,内地人谈广人变色。春赛受阻,这下把广东人的豪性激发出来,浩和秋赛一不做二不休,定了个可能是中国最多关的九关赛。尽管出师不利头关翻车,浩和最后还是以集鸽600多羽归巢16羽成功收翅八关。    浩和在打造广州最重奖杯的同时,自然也引来了不肖之徒的垂涎。不过,这个也好办,浩和有一手打假的绝活,2002年的千公里比赛就现场逮了一例AB棚。舞弊者偷鸡不成蚀把米,留下一则检讨书后羞愧而退。董事会虽然心太软没有公开 其姓名,但通过这一事件足以杀一儆百。保持竞赛的公平上,浩和绝对不含糊。浩和是面旗帜,也是一个窗口。其每年的颁奖宴会非常隆重。02年首次观摩,当时就觉得它的谱摆得很大,酒店是最豪华的,鸽界名流如省鸽协会主席陈家尤、香港鸽会会长许遵平、市鸽会主席简志成、国家级裁判陈伟强、2000年北京国际公棚赛世界冠军(浩和现任秘书长)郭朝坚等,都有幸在这里相识或相见。     一年一度的“广东省优胜赛鸽拍卖会”,目前也由浩和揽办。“广交会”闻名中外,其实“广鸽会”也是个求鸽的好去处。“少而精”成了当前岭南养鸽的显著特征,广州雪藏多少宝贝,只有去了“广鸽会”的才令你有真正的了解和体验。就其行价来说,一羽单关冠军鸽顶多八千元内搞掂,一般的多关冠军也不出二万。即使身价最高的八关冠军、五名三羽鸽,也只用到五万四千元拍回。浩和玩得起    不过,谈起浩和,外人可能有所不知,全中国也许就这么一家,莫看它表面风光,背地里却是头号亏损单位。亏多少,据知情人透露,几年累计,起码投入在八十万以上。正所谓“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偏偏蹊跷,居然有人“愿意亏乐意赔“。在此,不得不提到浩和的创办者——张和灿。    张主席可能是中国鸽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不过,因为他太低调太强调埋头苦干。浩和威名远播,基本上靠的是以口传口。张和灿的贡献大,但你在鸽刊鸽网上找不到他的任何一张照片。以至出现外地鸽友碰到了张先生还问浩和还问张和灿的有趣场面。其实,笔者至今对张先生的了解和接触,也是要么间接要么侧面。早前,我的一篇稿中捎带有一句“都是大款惹的祸”,结果广州鸽友当即指出:千万不可这么写,这是对张先生极大不尊重。原来,他在当地鸽友心目中的威信,是不容许称之为大款的。又在二年前,蜻蜓点水,我又写过一篇《浩和颁奖宴会侧记》,岭南赛鸽网的高层事先征求其意见,张先生唯一认为不妥之处:不该把为他养鸽的工友称之为“工仔”。原来,在他的眼中,人无论贫富贵贱,又都是平等的。关于浩和张和灿,流传的故事很多    99年广州市鸽会副主席郑伙强等人跑到张家点火,诚邀他出山,游说道:“上海的俱乐部搞得蛮好,我们广东落后了。但广州(会员少)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搞起来恐怕包赔不赚,而要搞,除非你,只你有这个能力”。张先生打了个哈哈笑,搞就搞吧。他原打算垫资浩和三年,等浩和赢利,便抽身辞去董事长一职,让浩和于广东鸽友,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赛鸽俱乐部。    但结果,三年过去了了,第四个年头上还是亏。可张先生不搞则已,搞就要搞下去,不仅不知难而退,2004年反而变本加厉,硬扎扎地把春秋赛奖金定到十万二十万。并且,那怕2001年二度出现收鸽仅仅二百羽的低潮,也从未想到去改变尖端路线的基调。     对于张和灿,令人不得不服。比如,他办俱乐部,不带赢利目的;他养鸽子,也不在乎名利。即便打国际比赛,参赛似乎只为印证一下自己的实力。尽管如此,一年捧得十二座奖杯,广州恐怕再难有人也其右。站在他这个位子,考虑更多的可能是志在全盘,为了留出名额,他往往又尽量淡出比赛。在此,莫以为他办俱乐部一掷千金在所不惜,家里的鸽子肯定也是昂贵无比。其实,抠门着咧,不知真假,有回集鸽,听他说过:我引种一般不会超过六千元一只。    浩和未来的路,肯定会走下去。对广州鸽坛,不敢说恨铁不成钢,赛鸽搞不起来,归根结底还是人数太少,或者说,骨子里也许还欠缺一点点狂热,古今不可同日而语也。    所幸的是,浩和在2004年就做了二个方面的调整:一是降低名次之间的资金差距,在主观上防止做弊的同时鼓励广种博收;二是抬高门坎,捆绑报名,交鸽至少五羽以上才可获得参赛资格。从效果来看,相当好,04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赢利。浩和的成功开路,可能将为其它俱乐部仿效,进而会形成一种“浩和模式”。    走好,浩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