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鸽上房判优劣

2012-01-10 21:20:45

幼鸽上房判优劣      古语云“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是就判断一个人将来的作为和造化而言的。鸽子也一样,实践中不少专家、大师们主张在“蛋中选”、“巢中选”、“乳期选”,总之是主张早选早定优劣,进行淘汰。我同意一部分,但不完全认同,因为太早了,具体的标准难于把握,隔巢断凶吉,隔壳定祸福,实在有点言过其实,唯心主义。再说从喂乳期选择,说哪一羽会啄人手,哪一羽会对人作出反应,哪一羽就是天才好鸽,这也不能说明问题,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有一种自卫能力保护意识,这是一切生命共存的     有意思的是一对鸽子,两枚蛋卵,本来生就相差一天,生育成长也相差一定的时间,那当然要有不同的表现与反映,这姑且不论。鸽子要飞,只有飞才能最后说明好的与不好的,比赛快飞回来的好,晚飞回来或不回来的是不能说好。但乳期的小鸽子无论如何是飞不起来的,各个器官也是十分稚嫩的,不可能将其素质的优劣彻底表现出来,给人的东西假相太多,还是典型的“娘边崽”,“吃喝拉撒睡”都是老鸽“包办代替”的,这也判定好坏,弄不好会误将马粪当珍珠,错斩英雄于谎缪之中。      为什么要注重上房阶段,“上房”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在幼鸽30天左右,它满月了,跃跃欲试,拍动双翼,终于突破性的飞上房,飞上天空,也可以自由翱翔了,这时,不论是眼砂、羽条、骨架、羽色等各种条件都基本形成完整的一个概念,细心的鸽主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和法则找出一些感觉。     十分有说服力的一点,这时幼鸽要自行觅食,吃食好不好,决定着有没有一个好的体质,决定着抗病的能力,而好鸽子是要有强壮的体质的,这就是选择判断的标准。离开了老鸽子,会不会乱飞游棚迷失方向,定向性、恋巢性都是一羽好鸽子所必须具备的。如果一对种鸽育出10羽8羽小鸽,每次上房都会出现飞不回来,或者肌瘦,或者病态,莫名其妙的就丢失了(当然明白的知道被鹰鹞捉去除外),这就要早点作出换种的决定,有幸留下来的断然也不会有多大出息。因为这与送去参赛飞不回来是两码事。上房这个阶段小鸽子没有什么经验的东西,不会像成鸽有时是潜意识的顺大流被别的鸽子带回来,能飞不能飞,自身能力强不强,聪不聪明,都要靠自身最真实的反应出来,人们也最容易把握。     又比如说这个阶段,也是生命中最危险的年龄段,鹰鹞天敌都最容易袭击它,能经得起这种外来袭击的折腾也是一羽好鸽子。如上房阶段天然的跟着成鸽家飞,飞不累飞不跨当然是好鸽的表现。反过来说待时间长了,成熟了再作选择判断,就意义不大了,好坏都要送上路去,与其吃了很多粮食,花费了许多精力,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再送上去丢,给鹰鹞提供口福,倒不好早点省钱省事省时。     从许多有经验的鸽友那里,我看到他们都非常注重幼鸽上房阶段的选择和判定,任永锋先生十年养鸽,外血为主,在贵州山区曾获300公里、400公里、500公里、700公里上好名次,1000公里多次捧杯夺奖。但是在种鸽产蛋时,他对每一枚蛋都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他认为只要有头(受精)就要耐心的等待“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激动人心时刻到来,再精心的喂养好种鸽,无论如何要到小鸽上房后再作选择,成功一次一次告诉人们他是正确的。当一旦发现上房表现差的便立即淘汰。     刘荫平先生多次获300公里、500公里特比环重奖,首届10万大奖赛二名,更是注重上房阶段的选择,25天强迫小鸽离开老鸽,审查独立生存的能力,适应二日后,全部开笼上房,然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观察“房上情况”当日回笼的定为上品,次日回笼的就为中品,三日回来的下品,以后回来的废品,除“上品”外,其大多数都是被淘汰的对象,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1993年,我搬家重新养鸽,几个知己好友支援了10几羽高档种鸽(幼鸽),因为住在二楼,鸽子养在阳台上,四面是8、9层的高楼,还有天井中的老槐树绿荫华盖,在楼顶是看不到我的鸽棚的,小鸽一开笼上房就下不来,唯独一羽杨绛小雄回来了,而且不论高楼上的人如何恐吓它都能准确的回来,后来它飞了3次500公里,3次600公里,都入赏好名次,后代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为什么要在上房的阶段选择断定鸽子,这是把鸽子放到动态中去考察,比静态的认识一羽鸽的一字尾,尖削条,美丽的眼睛要科学得多,无数事实证明,好看的飞不回来,丑小鸭回来了夺大奖,就是启示人们要在动态中看鸽子选鸽子,一动起来就要飞,能飞的再丑也美,不能飞的其美更丑,一钱不值,这些事例举不胜举,只不过是别人没我这分雅兴和闲情去记录罢了,对与不对,请高人批评。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