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寻找野鸽子
2007-05-01 17:27:17
温州寻找野鸽子 作者:朱炼民
温州晚报 在这个星球上,每年有数亿羽鸽子参加竞赛,除相当数量的鸽子被天敌吞噬、或因迷途误入他笼,也有数量可观、野性十足的未归鸽流落山间野岭,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野鸽子。 据一些资料说,鸽子就野后,往往和许多飞禽一样筑巢垒窝。它们喜欢生活在山崖的石缝和大树的杈枝间筑巢垒窝,生儿育女。由于离开了人类的宠爱,鸽子个体变小,更显灵活。只是哺乳的方式还秉承着祖宗的遗传。但是,它们的抗争、生存能力更强于家鸽。 听说我市一些县城山区就有野鸽子的踪影。也真巧,日前一次永嘉山区险峻的攀山旅游,野鸽子那母子间的儿女情长以及那丰富的山野生活,让我开了个眼界。它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让我饱了个眼福。 那是薄雾茫茫的清晨,我们驱车行进在风景如画的永嘉县境内。沿着崎岖山路,在茫茫的旷野,透过车窗,山野田头,一片片成荫绿树闪现眼帘。路道山涧,那青翠的新绿扑扑向你冲来。一眼望去,山峦起伏、叠翠的春色映衬在山山壑壑之间,在淡淡的雾霰下,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国画,让人心旷神怡。 早就听说在龙瀑仙洞周边的山谷里,可以找到山野鸽子的踪影。 在晨曦的雾霭里,在绿意的穿梭中我们聆听鸟鸣。我们一行上瞅下看,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龙瀑仙洞的“天池”边上。据当地农民说,龙瀑仙洞的天池较为原始。前几年,在清泉周边一带的树丛里时常可听见咕咕打鸣声。也有许多山民常常吃到野鸽子下的蛋。近几年,开辟了旅游景点,人来得多了,鸟儿也少了,野鸽子也不知躲在哪个山旮旯里去了…… 信心不失。继续顺着布满青苔的石阶拾级而上。身边野藤爬满树杈,眼前杂草丛生。对面,那山涧叮咚的清泉和喷发的层层雾气,在日头照射下,宛如“日照香炉生紫烟”。总让人感觉到与野鸽子距离已经不远。 走得正让人的腿肚子发酸的时候,小鸟啾啾声中仿佛夹杂着野鸽子求偶时发出的声音。顿时,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在辨别着鸣声的方位。并蹑手蹑脚地设法趋近。约莫摸索了一刻钟时辰。山崖边上一座旧陋的农家木屋展现在了眼前。只见离木屋约20米远,在山崖边的一棵樟树上跳跃着三羽灰色鸟。没待我们靠近,它们在打情骂俏时发出愉悦的咕咕声却骤然停止。哇!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野鸽子! 远处送来一声声宛如家鸽呼唤情侣的“咕咕声”。凭着鸽人的敏感,循声找去,一个离农家也有百来米远的樟树旁,似鸽子笼非鸽子笼的树杈角,几羽似野鸽又似家鸽的身影在摇头摆尾。透过浓密的叶片,野鸽子们耸起了两片“一触即发”的翅膀,一对比家鸽更警惕、更机灵的鸽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仿佛大敌来临。 我们正待前行趋近鸽群。一个山民赶来招呼,不要惊动山鸽子,它们正在哺育儿女…难道这群野鸽是山民所养? 给山民说明了来意后,山民也为我们的好奇而好奇。 山民说,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有一对黑不溜秋的羽色鸟停歇在他家门前的樟树上,唧唧我我,又有些烦躁不安。当时的老汉不知道什么叫鸽子,只觉得眼前的飞禽比鸟长得漂亮。这老农依照“好鸟过道要垒窝,自家筑窝风水来”的说法,赶紧像当年垒燕子窝似的在樟树上为它们垒起了土窝,还在窝里头撒了些谷子。希望这对鸟儿“睡在陋屋里,养养疲惫身”。 一早起来,老汉没见着鸟儿。土窝里的谷子还一粒没少。两天后,老汉发现那天的鸟儿已经站在他亲手垒起的土窝上。还发现它们的脚上各自套着两个一红一白的圈圈。看着这两羽活泼可爱的鸟,老农一种祖传是金的预感让他茅塞顿开。 从此,老汉只在劳动之余经过土窝时瞟它们一眼。从不干扰它们的生活。两个多月后,只见两羽羽毛丰满的小鸽子竟然飞出了土窝窝。此时,这老农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鸽子已经孵出了小鸽子。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一群群羽色各异的家族成员成了这山野的常客,也让这平日显得特别寂静的山旮旯顿时喧闹起来。 趋近看去,这些稀客们没有家鸽那么幸运。虽有一双透红的脚丫,却从未找到个“金环、银环”。它们虽没有信鸽那么幸运和娇艳,一身轻盈的样子,没了脚环,却与世无争,反倒一身轻松,显得无牵无挂。土窝内外就是找不到我们家鸽所独享的半颗“皇粮”,惟见一些散落的树枝嫩芽、粒小的果实和碎稻谷片。 这些野鸽子的个头比家鸽小,体型显得瘦长。它们羽毛紧凑,活动敏捷。走起路来,脖子一倾一倾地显得神采飞扬。耐人寻味的是,在紧凑亮洁的脖子羽毛上,整圈发红变紫的颜色显得“金光灿灿”。更比家鸽漂亮……这些野鸽子虽没享受“皇粮”的待遇,我看它们却享受着家鸽所无法享受的旷野的自由和山谷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