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動生理學的觀點 看賽鴿訓練(一)
2006-01-31 15:02:52
每當賽季來臨的時候,多數鴿友按照鴿會或俱樂部提供免費的海、陸訓送鴿訓放,對於怎麼訓練自己的鴿子,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但是為什麼要對鴿子進行訓練?通過訓練要達到哪些目的?在訓練時如何掌握訓練量?更是眾說紛紜。似乎每個人的做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發現賽鴿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我們透過日常的訓練刺激鴿子,使牠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打破訓練前機體的平衡,經過恢復期,鴿子體內環境發生改變並重新調整,又產生新的平衡,訓練就是不斷刺激又不斷重新適應的過程。另外鴿子機體內各器官對訓練的適應力,在時間上是不相同的。比如說:在訓練初期,機體變化最快的是腺體、神經肌肉組織。大約訓練一周後,機體的代謝機能及結構方面發生變化,在生理上變化最慢的是韌帶組織,能夠引起這部分產生變化的時間,則需要一個月或者更長。基於對以上規律的認識,也就產生了我們制定訓練計劃的依據。
賽鴿經過訓練,機體變化最明顯的是肌肉組織,肌肉是賽鴿體內非常特殊的生理組織,它主宰著賽鴿的飛行能力,當骨骼肌接收到運動中樞傳來的信號時,肌肉隨之收縮並產生力量。
力量是賽鴿身體素質和飛行速度的基礎。肌肉力量的大小除與遺傳因素相關,與肌肉體積、肌肉類型(白肌--快肌型、紅肌--慢肌型)、肌肉的收縮速度及神經系統對肌肉組織的調控能力有關外,同時,經過後天系統的訓練,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使肌肉發生生理、生化方面的改變,這種改變的結果使肌肉力量增加。使用不同的訓練方法,也就會使肌肉產生不同的變化,進而也就有不同的效果。
訓練應該以運動生理學為理論依據,運動訓練學為根本,並根據賽鴿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訓練,為提高訓練效果,可以把多種訓練方法結合使用,讓賽鴿盡快達到比賽狀態。經過耐力與力量的訓練,鴿子將會在生理上起很大變化,耐力訓練使鴿子更擅飛、在空中飛的時間更長。力量訓練可以使鴿子肌肉體積增加的同時引起力量增加,促使鴿子飛得更快。經過訓練的鴿子,胸肌增大很快。其實這裡面也有兩種生理現象。有的鴿友曾遇到過這樣一種現象,家裡一羽準備競翔的鴿子,經過幾次中短距離訓放歸巢後,鴿主捉起鴿子,撥開龍骨兩側的羽毛,可以看到粉紅的肌肉,此時鴿子的肌肉不但顏色漂亮,而且皮膚也非常光滑,往日散落在皮膚上的皮屑,現今已經蕩然無存。此時的肌肉狀態似乎已經達到了最佳狀態,可是等到第二天,真的要把這羽鴿子送去比賽,上籠之前,再看一眼這隻鴿子,怪事發生了,令鴿主不解的是,在昨天看起來還是狀態尚佳的鴿子,今天這種狀態已經沒了,為什麼一夕之間會有如此之大變化呢?相反有的鴿子一旦訓出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甚至可連續飛幾場比賽,並能取得好成績。一樣的狀態,為什麼有的可以保持時間很長,有的卻很短暫。要想把這兩種現象解釋得很清楚,也是相當困難的事。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解釋:肌肉肥大增粗,可分兩種生理狀況,一種是急性肌肉肥大,另一種是慢性肌肉肥大。急性肥大的顯著特徵就是肌肉組織在訓練後增大極為明顯,但經過數小時或一天休息後,這種增大現象消失的也特別快。急性肌肉肥大現象與前面提過的現象一樣,總體表現為賽鴿一經訓練狀態就起來,一休息狀態就消失。從細胞膜的角度分析,可以歸為,賽鴿飛行當中由於胸肌收縮的牽拉作用,使血管壁的通透性更強,加之運動過程中,心律加快、血壓增高,使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質透過血管壁的速度加快,滲入肌肉空隙及細胞之間的量增多,造成急性肌肉肥大。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息,機體又恢復了靜息狀態,過強的生理反應趨於平靜,這時組織側的壓力低於血漿滲透壓。充斥在組織間過多的體液,重新回到血液中,形成新的平衡。這種推測可以解釋鴿友觀察到的鴿子狀態消失過快現象。慢性肌肉增大,是機體經過長期訓練所表現出的肌肉組織在結構方面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肌肉纖維增粗、截面積增大、纖維數量增多。又細分為:肌動蛋白增多、肌球蛋白增多,細胞內線粒體數量增多,體積增大。(使氧化能量的能力增強),這些可喜的變化是和長期系統訓練分不開的。假如停止訓練,過一段時間後,已經增長的肌肉體積就會萎縮變小,甚至退回到訓練前的水平。這種退行性變化,也可以解釋那些曾經有過輝煌戰績的賽鴿,轉過年再次上路時,有的賽鴿竟飛失了。總之,短期訓練,產生短期效果,長期系統訓練,則產生長期效果。
關於在賽鴿訓練過程中使用什麼樣的訓練方法,運動量多大合適,沒有統一的標準。如何科學合理安排訓練,一直是很難說清楚講明白的問題。再加上動物與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動物不會講話,不能用語言與主人交流,更不能向主人講述自己在訓練當中的疲勞感受。那麼在訓練當中使用多大的訓練量最為合適,是不是訓練次數越多,效果就越好,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固定的模式。有的鴿友認為鴿子的狀態是飛出來的,這個觀點千真萬確。於是就把鴿子數十次的進行100km訓放,在這種強度訓練下,確實有的鴿子取得了好成績,但也有一些鴿舍的鴿子,訓練還沒有達到這麼大的量,鴿子就已經累到掛了,應激反應非常強烈,不得不退出訓練或比賽。造成訓練效果不佳。應當承認鴿子之間是有差異的,相同的訓練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比方說:哪羽鴿子是太陽鳥,在風和日麗的晴天,能飛出高分速。哪羽鴿子是屬於意志力頑強的品種,牠能在氣候條件相對惡劣時往前飛。鴿主一定要分清鴿與鴿之間的差異,訓練時要有針對性,鴿主只有充分瞭解自己鴿子的特點,經過訓練使鴿子的特點充分展現,就有可能在比賽中取得勝利。
運動性疲勞是賽鴿飛翔訓練中遲早會發生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機體的能源物質過度消耗,代謝機能調節紊亂,疲勞會造成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初期的疲勞使賽鴿飛翔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隨著訓放的延續,賽鴿逐漸的適應了訓練的強度,飛翔能力得到提高。這種能力的提高,常常出現在運動後恢復期,其本質是賽鴿對飛翔訓練的適應以及產生的超量恢復。需要強調的是︰對賽鴿進行訓練,應該有訓練強度,這種強度的安排,是從小強度直至超負荷,讓訓練量接近鴿子的生理極限,只有接近生理極限的訓練,才能促進鴿子的生理變化。但這種達到生理極限的訓練不能長時間使用,否則鴿子會從生理性疲勞轉變成病理性疲勞,或因過度疲勞而受傷,傷病將會影響到鴿子的心理和身體兩個方面。
記得曾與摔跤名將聊天,該運動員具有奪取冠軍的實力,但從未拿過全國冠軍,究其原因,每逢大賽之前都因過度訓練而受傷,不要說拿冠軍,連比賽都無法參加。也曾經與體操教練聊過關於運動員訓練的問題,(該教練的弟子曾奪過女子體操冠軍)他談到對運動員的訓練時,反覆強調要因人而異,不能用同一個方案對幾個隊員。借鑒以上經驗,觸類旁通,鴿主在訓放鴿子時,要結合放飛鴿子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訓放,通過訓放盡可能的把上代親鴿遺傳給下代鴿的優良性能充分挖掘出來,讓這些優良品質在比賽中得以發揮。我們對鴿子的放飛訓練,其目的就是通過反覆訓放刺激,使鴿子產生強烈生理反應,形成新的適應。這種反應又同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飛行時間、飛行距離及飛行時的氣候條件等;這三者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一個條件變了,結果也會改變。經過系統的訓練,並產生一定抗應激能力的賽鴿,牠們會在艱苦的比賽當中脫穎而出,並贏得比賽的勝利。相反那些意志力不夠堅強的鴿子,大都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牠們承受不了艱苦賽事的折磨,最終流落他鄉,被激烈的賽事所淘汰。
為了使鴿子產生對比賽的適應能力,就需要對鴿子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更貼近比賽的訓練,就更容易獲得好成績。那我們在訓鴿子時是不是訓練量越大越好呢?是不是可以超越身體極限?媒體宣傳的魔鬼訓練法,當真就那麼靈驗?我個人認為盲目追求不切合實際的大運動量是不可取的。賽鴿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物體,但決不是潛力無限的神鳥。在牠的飛行訓練當中,也要遵循運動生理方面的規律,過度的飛行訓練會對賽鴿機體產生不利的影響。鴿刊雜誌曾經登載過一位鴿友撰寫的文章,這位鴿友的一羽500km歸巢鴿子,在歸巢後不久死亡,鴿主將鴿子解剖發現,鴿子的心臟某處已經破裂,導致死亡。無獨有偶,筆者認識的一位鴿友,在2004年秋季500km的一次比賽中,其參賽的一羽幼鴿,鴿子歸巢後落在鴿舍上,還沒有來得及跳下喝水,就死於非命(經檢查,鴿子沒有外傷)這是兩例極其特殊的個案,也不是所有的鴿友都會碰上;但這裡面卻能說明一個問題,訓練中產生的過度疲勞積累,會給鴿子的機體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傷害,使鴿子永遠退出比賽。也有的鴿友不能正確判斷出鴿子的疲勞程度,一味的把過度疲勞的、高名次鴿子送去參賽,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過度疲勞的鴿子,去參賽的結果,多是名落孫山或一去不返,你說這是不是一種遺憾。國外一些賽鴿名家也曾明確強調,我從不讓我的賽鴿過度訓練。我聽認識的鴿友當中,有的鴿友經常是鴿子所獲得獎盃還擺放在櫃子裡,但獲獎的鴿子卻不知去向。這時,我想對鴿友說: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智,講一點科學。為什麼歐洲名家的鴿子,有的四五歲時還參賽獲獎?究其原因是他們比較尊重科學,在安排幼鴿訓練與比賽時更注重循序漸進,盡量避免因飛行強度過大使幼鴿受到傷害。合理的訓練,延長了鴿子的運動生命。那麼對賽鴿的訓練量如何掌握,我個人認為訓練過程應由近至遠,逐漸過度到負重訓練。從來沒有受過訓練的鴿子,第一次訓放幾十公里,也可能就是這次是這羽鴿子當時的生理極限。但是在整個訓練過程,隨著訓練時間的推移,鴿子的機體也漸漸的適應逐漸加大的訓練量,那時的生理極限可能是幾百公里。鴿主應根據平時的訓練情況,及時發現鴿子的生理極限。縱觀鴿子的整個訓練過程,是鴿子從機體不適應訓練到完全勝任比賽的全過程,這個過程的核心,是時間,就是時間的積累。經過漫長的訓練,鴿子逐漸強壯起來,胸肌豐滿,富有彈性,為贏得比賽,作好身體準備了。
賽鴿的訓練分為:適應性訓練、準備性訓練、賽前訓練及賽中保持狀態等。鴿主應該為參賽的鴿子作一個詳細的訓練計劃。下面把我的方法介紹給大家,我個人的做法是:幼鴿初次舍飛後,盡量使牠能夠飛行1小時以上,早晚各一次。參加比賽前完成下列目標:
一、首先進行適應性訓練:(1)每星期訓練20~30Km /3~4次/隔日。(2)每星期訓練50km/3~4次/隔日。(3)每星期訓練80km/3次/隔日。
二、進行準備性訓練:(1)連續訓放100~150km/(每天一次)3次為1組,組與組之間休息2天,然後再訓下一組,共訓3~5組。(每組的放飛距離盡量保持一致,不要隨意增減訓放距離)。(2)訓放3~4次200~300km,具體做法是:第1次:週一訓放250km一次,賽鴿歸巢後休息2天,週四訓放150km,周五休息,週六訓放100km。第2次:週一訓放300km一次,賽鴿歸巢後休息3天,週五訓放150km,周六週日休息。第3次:週一訓放300km一次,賽鴿歸巢後休息3天,週五訓放150km,周六週日休息。
三、賽前訓練:賽鴿經過前兩個階段訓練,身體素質已經具備參賽的條件,鴿主這時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鴿子保持狀態。實驗證明要想在訓練中提高鴿子速度耐力水平則要花費很大精力和更多的時間,而維持牠只要花很小的精力就可以達到目的。那些擔心賽前少練會使鴿子狀態下降的心理是多餘的。在賽前10天左右,把訓練強度降下來,具體做法是:週一訓放50km,週三訓放80km,週五是上籠比賽的日子,不參加比賽的鴿子,週五訓放150km。
經過以上幾個階段訓放鍛鍊,絕大多數的鴿子都具備比賽的標準,但也有極少數鴿子訓不出狀態,這種賽鴿有的表現為:胸肌無變化,有的表現為飛行速度總是上不去,排除病理和遺傳的因素,上述兩種情況應從生理與訓練方面找原因,我個人認為:鴿子還需進行力量訓練。賽鴿的肌肉系統與其它的機械系統不同,它是經訓放過程當中,機體在承受著反覆施加的運動負荷刺激下,發生適應性變化,具體表現為肌肉變得肥大,神經肌肉系統變得更加協調等等。這些發生的變化,可以使原來同一強度刺激效果變得越來越弱,過於弱的刺激不能使賽鴿的機體發生適應性變化或變化甚微,這也是賽鴿訓不出狀態的原因。受過訓練的賽鴿機體可以承受更大的刺激,鴿主應及時調整訓練強度,對鴿子施加更大的負荷,促使賽鴿的肌肉很快變得豐滿起來。鴿子適應性的產生,可以反映出生理變化的兩個方面,(1)適應性的改變(2)可以接受更大的刺激。
力量訓練的適應期可分為兩個時間段,在第一個時間段內,經過訓練的鴿子飛得比平日快了,鴿主在等待歸巢的鴿子時,就能發現一種變化,自己的鴿子,在訓放開始時,一直在大群鴿後面飛,現在可以跟上大部隊,偶爾也能表現一下,領先大部隊一兩次。但此時鴿主翻看鴿子的胸肌,看到胸肌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胸肌上的皮屑依然可見。但現在鴿子的飛行速度,比訓練前確實飛的快了,這又是為什麼?在第一階段,鴿子力量的增長(表現為飛速快了),主要還是內因起變化,肌肉神經系統更加協調,心肺功能得到了鍛練,氧氣供應更充分,能量代謝更旺盛,能量利用率更高,供能更充分等。這是在數次的訓放過程中,鴿子內因所起的生理性變化,僅此而已。簡單說:「這一階段訓練,長勁,不長肉」。第二個時間段,在訓練過程當中逐漸增加運動負荷,使賽鴿的力量與肌肉同時增加,能夠體現這段時間的訓練效果表現為:「既長勁又長肉」。在這個時間段,要想盡快達到理想的訓練狀態,必須做到兩點:(1)訓練負荷必須逐漸增加至超負荷(2)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訓練周期。鴿子經過長期訓練,體內一些關鍵酉每的活性,發生適應性變化,體內的代謝能力漸漸加強,飛行能力逐漸提高,訓練使機體從不適應逐漸轉變到完全適應,這種適應過程是漸變過程,這個變化越大,創造出好成績的機率也越大。
我在賽鴿力量訓練時採用的方法是負重法。具體做法:首先對賽鴿稱重,然後取一塊鉛皮,用剪刀剪成長方形一塊,重量取賽鴿體重的1%,然後把鉛皮圍在鴿子的小腿上,鉛皮外面用膠布纏緊。
放飛時應掌握的原則是,逐漸增加負重(1~3%)逐漸增加放飛距離,方法:(1)首次負重1%(體重的1%)距離20km,有條件鴿友可以每日2~3次(注意觀察鴿子歸巢時的疲勞程度,靈活掌握),不具備條件的鴿友每日1次,連續3~5日。(2)負重不變,距離增加至50km,連續3~5日。(3)距離不變,負重增加至2%或以上,連續數日,最終看賽鴿的狀態而定。我個人認為:賽鴿負重不應超過體重的5%,放飛距離不超過80km。
力量訓練的核心是:大負荷、短距離、高頻率以及訓放之後的充分休息和恢復。但要提醒鴿友們注意的是,力量訓練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鴿子產生過度疲勞。因此一定要控制力量訓練,控制力量訓練必須從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來調控,其中負荷強度最關鍵,在保證負荷強度的前提下增加放飛的時間和放飛次數。過度的力量訓練極容易產生疲勞,而過度疲勞又容易引發疾病,最常見的是呼吸道疾病。這就需要鴿友能夠認真觀察鴿子的狀態如:鴿子的吃食、喝水是否正常,每日清晨看鴿子是否有想飛的慾望,飛行速度快與慢,並且通過聽心律,給鴿子稱重,及時發現狀態欠佳的鴿子,區別對待,防止鴿子產生過度疲勞。
另外談一下比賽期間的訓練安排,在比賽期間對鴿子的訓練目的:不是為了提高鴿子的體能和速度耐力,這時訓放的主要任務是鞏固賽前準備階段所獲得的訓練效果,我個人認為,需要減量訓練,經過減量的鴿子,將會產生很強的飛慾,每日清晨,鴿主就會發現,狀態極佳的鴿子,早早就等在鴿舍的放飛口,隨時準備衝上藍天。對賽鴿的訓練安排,周一訓放80km,週四訓放100km,就可以使其保持原有的狀態不下降,而力量訓練一週一次,每次負重3%,距離20km即可維持力量不變。比賽後的調整,也不能忽視。在參加500km比賽歸巢後,我會讓鴿子休息10天,然後按賽前訓練方法調整,直至下次比賽。
以上是我個人的做法,不會適合所有的鴿子,更不會適應所有的鴿友,僅供鴿友們參考。請鴿友們注意的是,力量訓練一定要放在第一、第二階段訓練結束後進行。力量訓練的同時要補充一定的營養飼料。
鴿友們養鴿子、賽鴿,爭取在比賽中取得勝利,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並不是每位鴿友都能在比賽中入圍。在為數不多的獲獎鴿友當中,別人談論較多的是,某羽獎鴿、鴿子是什麼品系,似乎只要是這路鴿子就能拿獎。其實不然,在冠軍鴿的後面,鴿主花費了多 大的心血又有誰知道呢?
養鴿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養鴿子的人應該有點閒錢。(2)應該有一定的時間,如果二者缺一,那麼獲獎取勝的機率就相對低一點。原因很簡單,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在引種問題上不能含糊。對於薪水階級的鴿友,更需要在訓放上多花一點時間,勤能補拙,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上籠前看鴿子的狀態。在家裡觀察鴿子歸巢時的狀態及歸巢時鴿子的順序。鴿子歸巢順序很重要,它將告訴你,哪羽鴿子還有飛行潛力,哪羽鴿子已經疲勞,鴿友的經驗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另外我還要強調一點,那就是經過訓練也有訓不出來的鴿子,因為優良的遺傳是必要條件,因而訓練將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