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行,误人子弟

2007-05-30 11:30:47

      养鸽短短的几年来,隐约有些感觉,一直在心里蔽得难受,不说还觉得特别不舒服。    几十年前,孩提时代,一直对动物颇感兴趣,特别对鸟类情有独钟,怎么白头翁、画眉、斑鸠、八哥什么的都养过,后来家里来了一只“天落鸟”,从此便与信鸽结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养信鸽,不会鉴别信鸽的好与否,请教前辈或年长的鸽友,听他们说什么面砂、底砂、眼志、内线口等等,尤在云里雾里,好象在读无字天书。再说,他们也不愿传授,这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资本。那个时代(毛泽东时代),种花养鸟是封、资、修的生活方式,加之人无三分银(小孩子),家长不准养,一种念念不忘的情结,在当时想学无门、既无经济收入、又不能独立的条件下被遏止了。    几十年过去了,时光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元年,又是一羽“天落鸟”,沟回了我几十年魂飞梦绕的爱鸟情结,使我重新找回了儿时的梦。今非昔比,说建棚就建棚,说引种就引种,但几十年前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眼砂、面砂、底砂、眼志(立志、卧志)、眼房水、什么前荡角开口区,眼晴的闪烁频率等等。中国人研究这玩艺儿研究了几十年,咋就没研究出一个“万有引力定律”来,这玩艺儿好神秘。于是请教鸽界前辈、兄长、友人,订杂志、购书籍、购放大镜,看录像、购光盘、参加鸽友会交流等等,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揭开这“万有引力定律”之迷。什么顾澄海、张朝德、张亮能合著的《信鸽手册》、武高平先生著的《詹森育种原理》、各种杂志读、嚼、咽。在这基础上,到鸽市去实践,用放大镜来鉴别鸽眼,买进,再给老道的鸽友鉴定,检验自已的判断能力。结果这些眼睛好看的、花俏的鸽子一个也不中用。在阅读中,欧洲早期的眼志研究人比沙波和C.J.克雷斯登,也使欧洲鸽友兴奋了一时。人称“会飞的荷兰人“迪威德大师,在欧洲很受鸽友崇拜,但迪威德大师的鉴鸽方法不完全在鸽眼上,是综合性加经验性。     经过几年的养鸽并参加比赛,我所感觉到的是种系和本身的体能素质相加,才是该羽鸽子的实力,眼睛的“神光”只能作为洞察鸽子健康程度的窗口。有人说:我看过无数羽夺得好名次的鸽子,每羽鸽子的眼睛都特别漂亮。固然不错,但有千千万万羽未归巢的鸽子或归巢比较迟缓的鸽子,比名次鸽的眼睛还要漂亮有很多,或棋鼓相当吧!不得所知,詹森兄弟们是怎样鉴别鸽眼的,如果说一枚放大镜就能把信鸽的好与否、快与慢鉴别得一清二楚,那么,咱们的天空中还有如此多的鸽子在飞吗?夏拉肯有篇文章叫《谁能慧眼识英雄》,文中谈到他本人的“丝丝”号,开始没人喜欢,后出售给日本鸽友,最后丝丝的后代有所发挥,夏拉肯又从日本人手中购回的经过。夏拉肯,世界名人,见过的好鸽无数,五个著名信鸽杂志的撰稿人,说出如此有冲击力的话,我想是有感而发吧!比利时或荷兰有一位养鸽大师(具体是哪国的我记不清楚了)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鸽友都叫我去帮他们鉴别鸽子,我给他们说,我识别不了你们的鸽子好与不好,我只知道我自己的鸽子哪些是最好的”。有一位养鸽前辈说得好,信鸽的眼砂,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不会重复,按我的愚见:要想在鸽眼中研究出一把万能之匙,可能是百废苦心,浪费光阴了。    因此,我自己认为,种是第一位的要素,鸽眼在配对时只能作参考,它所占的比例只能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以上讲得正确与否请君斧正。

评论

李中原  11-29 19:03:49

文者有才华,我很敬佩您,我是初涉鸽界的晚辈,也是自幼爱好小动物以至于没考上名牌大学,其实我是没有资格在这对您做评价的,感情用事觉得您能说出真心话,我觉得鸽子飞的就是一滴血,没有冠军的血再怎么训练也是枉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能让我们看它是否健康,真的在鸽子方面大谈特谈那些没意义,您觉得我说的在理吗,请斧正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