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巴拉米哥)的诊断方法(邱酮高)
2005-10-06 14:11:30
新城疫(巴拉米哥)的诊断方法(邱酮高)Ⅰ型鸟类副粘液病毒( PMV--1),又称巴拉米哥,世界各地均有发现。这种病毒可传染多种野生鸟类及家禽,临床症状各有不同,视PMV—1的不同菌株及鸟类的物种而定。自1920年以来,鸡的PMV--l感染已被公认为严重的瘟疫,被称为“新城疫”,症状自轻微的呼吸道感染至迅速致死的系统疾患。1980年初,非洲北部的鸽子中出现一种PMV—l型病毒的新株,结果导致赛鸽中爆发瘟疫。在1981至1983年期间,传染病蔓延至整个欧洲及英国。至1984年,这种病毒巳扩散至美国东海岸。在1991年前后,加利福尼亚州提出了传染病报告,人们开始知道鸽子的PMV—l感染已蔓延至全世界。在PMV-I传染美国的早期阶段,它在鸽子中产生的后果是毁灭性的。幼鸽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成年鸽子的死亡率为20-40%。被感染的鸽子常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双翅下垂。双腿麻痹、颈项扭曲。头部倾斜励作不能协调(共济失调)及震颤……等。病鸽显示神情呆滞(精神不振),起飞、行走饮食均有困难,饮水量增多,排出稀薄的绿色粪便。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致病能力明显降低,产生的症状亦不如早期严重。时至今日,最常见的症状为肛门排出清水样粪便及飞行成绩不良,只有少数病鸽(约占总数2--8%)会出现轻度神经症状如:腿部或双翅软弱无力。头部歪斜震颤……等。死亡率不高,一般局限于出现症状的病鸽。传染途径。鸽子的PMV—1病毒可在竞赛及品评比赛中通过鸽子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染,亦可通过饮水粪便污染、饲料、运输工具的接触而产生间接感染。潜伏期通常为1-2星期,有时亦可长达4星期,因而病毒不致在短时间内散播至整个鸽棚。少数鸽子可以不出现感染症状,但约有20-80%的鸽子可逐步出现患病症状。正在参赛的赛鸽特别容易遭受感染,因在比赛过程中,大量鸽子集中在一起参加比赛。患病后已康复的鸽子亦可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而长期散播病毒。实验室诊断。要取得确定诊断,必须通过实验室中的血清试验,检查血清中的抗体增高。血清试验可在感染后2-3星期开始呈现阳性,并可在以后数月中继续保持阳性。使用该项方法可查出鸽群中一度存在的病毒感染,同时发现目前正在活动的急性感染。该项试验需要采取两次血样。第一次在疾病的急性期采血,第二次于3星期后在康复期中进行。在两次血样之间进行比较,若血清中的抗体大幅度增加(增至原来的4倍),表示存在活动性感染。预防及控制。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措施,可防止病毒传入鸽棚。切勿使野鸽或无人饲养的鸽子进人鸽棚,新近购入的及参赛归来的鸽子必须先行隔离,直至它们能充分显示健康为止。(自感染至出现症状前有一段较长长的潜伏期)。已进人鸽棚的病毒可通过预防接种的方法来防止感染。接种所用的疫苗可采用去除活性的鸟类副粘液病毒疫苗(巳拉米哥病毒疫苗),去除活性的病毒不会使其它鸽子产生感染。棚内饲养的所有出生4星期以上的鸽子不论老幼全部均需在赛季开始前进行预防接种。当传染病爆发时,可立即进行预防接种,只要措施迅速、及时,可使损失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