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绩配是育种的捷径
2006-10-27 11:28:45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世界万物自古以来就充满着竞争。鸽界更是如此。 我国鸽界先辈李梅龄博士,他的鉴鸽方法是“从笼里看”,这就是说,只有比赛,才能真正判断鸽子的优劣。信鸽是经人类长期选育逐步进化而来,客观存在一个质量上的变化过程。 进化论和遗传学告诉我们,动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功能,都在长期优胜劣汰,用进废退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信鸽也正是在长期的人工选育进程中淘汰了一切利于远翔归巢的“东西”,而保留和强化了有利于远翔归巢的基因成份。选择赛绩鸽作种,从理论上讲就是科学利用生物遗传规律以优配兴盛 ,去劣存优,增加变异率。经过训放竞翔,淘汰劣者,赛绩上乘者选作种鸽,循序渐进,一代一代的选下去就有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超远程鸽群体。 通观中外名鸽世家和广大信鸽爱好者,在饲养信鸽的起步阶段,及品系鸽形成的初级阶段和巩固发慌过程,其选择鸽种的条件,都是以 竞翔基因为基础的。因为基因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只能通过信鸽竞翔比赛的赛绩表现,来证实每只个体竞翔基因的优劣,以定取舍。 笔者同意好赛鸽不等于好种鸽的说法但好种鸽能从好赛鸽里面选出来。一般的讲好赛鸽都是继承了其父母的优良竞翔基因而获得天赋因此它才能在竞翔比赛中屡放屡归,越放越好。既然它具有优良的竞翔基因,那么它就可能把这种优良基因遗传给后代,所以一般的讲它们的后代也能在竞翔比赛中归巢和获胜,有的甚至“青出于兰而胜于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凡事都要用辩证法去分析和认识,以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育种赛绩选配法也不例外。只要仔细研究各鸽刊登的一些名鸽血统书,就不难看出,这些名鸽的形成也是杂交的结果。既丰杂交变异中筛选而出:出类拔萃、意志顽强、能吃苦耐劳的佼佼者,适者生存,胜者繁衍。赛绩选配人,为的加速了优胜鸽群体的进化繁衍。 在选配时,不要唯品系论或什么、什么论。应该多方面结合起来选择。即在赛绩优胜鸽中挑选有品系基础又复放赛绩稳定、群体归巢率高、身体素质优良、外型美观和具有种鸽型眼志的个体作种(所谓种鸽型眼志:即全圈眼志而且较宽,眼志内在有闪亮的颗粒砂,色深浓,黑色的透亮,黄色的金黄、白色的银白、兰色的要兰中渗紫,底砂要清亮,面砂堆绕干洁)。对所选种鸽,先问质匹配,再挑选有赛绩的子代作异质配,其效果会好些。 赛绩配育种法,所选个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赛鸽继承了上代鸽定向导航的优良遗传基因,即先天优良基因;二是经过饲养使翔者严格地竞翔筛选。即后天获得性;三是其变异新型和优血集中相对来说成功率也高,容易育出别具特色的优秀品种。赛绩配,从养到出成绩,耗时一年半左右。从归巢速度与归巢率来看,明显比别的配种方法要多。说明其赛绩选配的进化程度较快。 用已知的熟悉的方法、理论探求未知的事物,在矛盾中逐渐建立正确的方法和理论,这也正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思维的道路。世界上万物都有其共性和各自的特征,而共性则是遵从共同规律的,特性则是反映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尺度。 中国幅员辽阔,有几十个省,几百个市,各地的环境、气温、气压差异较大,生态条件复杂多样。在引进外来鸽时,应坚持自然条件相似论的观点,充分比较原产地和引种地的气候等生态条件,避免两地生态条件差异太大而导致引种失败。 从甲地引种到乙地,往往有过适应的过度期。大部分引进鸽的优势较多的在子二代上发挥出来。原因就是由于地域、气压、气温的差异较大,相当多数的鸽子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还有部分鸽友,引进赛绩鸽作种,多数都是关养的,繁育一两窝幼鸽还可以,再后育出的幼鸽体质就逐渐差了。种鸽的运动量小,摄食量相对减少,新陈代谢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影响子代鸽优良性状的遗传。一些有识之士在引种时,充分考虑到环境对性状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系鸽体质差影响其优良性状的遗传等因素,在引种时,宁可要赛绩优异鸽的子代(雏鸽),一是经济便宜:二是便于开棚养家;三是种鸽身体素质强健。所引种雏,8个月后与自己棚内赛绩优良者相匹配,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些。 养鸽是一门科学。而选种又是这门科学的第一课题。纵观国内外鸽界,至今还没有为养鸽者而设立的学校,每个养鸽爱好者,都根据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判断、选择、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改革者的进取精神,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为中华信鸽之腾飞,为“冲出亚洲,飞向世界”的共同目标去努力,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