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心扉语录---百态养鸽
2006-03-14 12:45:40
凡事都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准确的把握,才能从容去应对。赛鸽运动,除经济这一基础外,更多的是鸽友意识、心态、管理的较量。我们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态.当前鸽坛几种倾向,值得我们深思!
一、 国血不如外血:自中国大批引进外国赛鸽以来,国血好还是外血好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实际上,引进的外血,经过国内的不断培育和融合,已经成为了“准国血”。这些赛鸽已经能够适应中国国内各种环境的生存和比赛,你还能说他是外血吗?
二、短赛不如长赛:国内历来注重长距离比赛。现在有1000公里、1500公里,甚至2000公里以上的赛事。尤其是1500公里以上超长距离的比赛,作为挑战赛鸽能力与极限的尝试未免不可,但是作为检验赛鸽品性和质量的标准就值得磋商。实际得到大奖的鸽子都是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的赛鸽,其竞翔能力并不是特别好。从人文的角度讲,不能把这种对于赛鸽来说九死一生的赛事作为博取人们欲望和乐趣的手段。从保护动物的角度来讲也不应这样做
三、保养不如药养:国内市场鸽药品种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贵,这与许多鸽友重药不重养的习惯有关。孰不知任何疾病都有抗药性,时间一长,同样的疾病就越发难治,就逼我们去研究更新、更贵的药物,这仿佛成为恶性循环的根由。而往往成功的赛鸽人都是注重养功,慎用药物的高手。
四、低奖不如高奖:现在参加普赛的选手鸽数量越来越少了,有些小鸽协或小俱乐部甚至到了集不起鸽的地步。相反,各种公棚赛、名目繁多的大奖赛越来越多,鸽友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物极必反。台湾的许多赛鸽大奖赛都带有赌鸽的性质,相运而生的赌鸽集团、网鸽集团、窃鸽集团也随之出现,获奖冠军鸽的价格扶摇直上,赛鸽成为普通鸽友望鸽兴叹的奢侈之事,直接影响了赛鸽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五、育鸽不如买鸽:许多鸽友热忠于在各种展销会上跑来跑去,买到好鸽子就十分欣喜。真正静下来研究怎样培育自己的品系则较少考虑。可实际上,买来的好鸽未必能出好鸽,出了好鸽未必能延续下去。一个成功的赛鸽家,必然是一个成功的育种家。
六、应变不如不变:有些鸽协组织比赛,习惯于按部就班。气候、环境、条件变了,也不改变比赛计划,结果造成鸽友辛苦育成的赛鸽永无归期。9月10日、9月17日,太阳黑子都有爆发现象,可许多鸽协事先不咨询,不预防,照样组织比赛,结果当天归巢不多,进入名次的大都是平庸之辈,很难说明这些鸽子的能力。
七、低速不如高速:有些鸽友非常追求鸽子飞的分速,认为越高越好。实际上,有一个外国朋友说得好:选种鸽时,1500米/分以上和1000米/分以下的鸽子都不值得考虑,因为这两种鸽子飞出的成绩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八、常胜不如短胜:国内的冠军往往是一次性的冠军,多次冠军集于一身较为少见。这与比赛心态和比赛习惯有关。可是,一次的冠军实际上并不能证明这就是一羽优良赛鸽,也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用来作种可能是中看不中用。只有多次夺冠或多次入赏高位奖的赛鸽,才是一羽真正的王牌赛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