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

2008-03-14 15:45:10

日本的野生鸟类大约有550种,在川昭雄肼著《日本的野鸟·羽毛图鉴》一书中,以插图的形式展现了252种鸟类羽翼的形状,其中也包括鸽子。鸟类的飞翔速度与翼的形状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川先生说,翅膀长、尾巴短的鸟飞得更快。例如,候鸟中的雨燕,其翼形为细长的镰刀状,最高飞行时速可达300公里以上。赛鸽的飞行时速为70公里左右,和雨燕相比,就如同汽车与高速列车的差异。 对鸟类的生态及其羽翼类型进行研究时,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翼的长度,即从翅膀根部到翼角的长度,相当于人类从肩到手腕的“臂长”。按照“臂长”与翅膀骨骼全长的比例来区分,可以分为“长翼”、“中翼”和“短翼”三类。翅膀越长获得的上升力越大,可以使较重的身体悬浮在空中,但是也需要更大的力量,因而会相对增大肩部的负担。翼的形状可以分为四种,即细长的“尖翼”、前端的初级飞羽叉开的“裂翼”、整体略呈圆形的“圆翼”,以及次级飞羽比较发达的“扇翼”。我们饲养的赛鸽属于“中翼”类中飞速较快的“尖翼”,拥有此类翼形的鸟具有一定程度的飞翔能力、体重偏大。翅膀相对于体重的面积越大,单位面积的平均负担就越小,因而更有利于鸟的飞行。另外,细长的翅膀具有良好的滑翔性,适合在开阔的场所高速飞行,但会因此而加大肩部的负担,也容易在速度降低时发生失速的情况。 各种鸟类都拥有与自己的生活形态相应的翼形,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具有“长翼”类中“尖翼”的信天翁,翼展足有两米之多。由于体重较大,它们必须靠助跑才能起飞,然而一旦升空,便能凭借长大的翅膀像滑翔机那样悠然滑翔。具有“中翼”类中“裂翼”的鸢,栖息在海岸、平原、山地等任何地方。它们的裂翼不易发生失速,最适合在复杂多变的地形中捕捉小动物或其他鸟类,能够根据目标的移动速度保持低速飞行。具有“中翼”类中“圆翼”的秧鸡,生活在蒲草、芦苇茂密的湿地,可折叠的圆翼不会妨碍它们在草丛中穿行,便于在水草及水中觅食。 作为赛鸽祖先的岩鸽,是在海岸或丘陵地带的悬崖绝壁上筑巢,栖息地的四周大多缺少树木和水源。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躲避大敌并寻觅树木的果实及谷物的种籽,需要快速飞越广袤的地域并能够准确地返回巢地,所以鸽子拥有速度与耐力兼具的翼形。为了积蓄作为能量来源的脂肪,即使体重偏大也是必要的。尽管鸽子并不迁徙,但其飞翔能力在鸟类当中是相当高的。 “雀盲眼”的说法早已为多数人所认同,赛鸽的竞翔规程中也规定必须扣除夜晚的时间,但川先生对此有着相反的见解。他认为,只有鸡、鸭等少数家禽是“雀盲眼”,而野生鸟类则不同,包括鸽子在内,它们是完全可能在夜间飞行的。在候鸟当中,鹫、鹰、鹤、鹳等属于白天迁徙的类型。因为其体型较大,受到天敌攻击的威胁较少,而且是利用上升气流来飞行。上升气流产生于热空气,所以这些鸟是在作为热源的太阳出现时进行迁徙。另一些体型较小的鸟,由于容易受到天敌袭击,所以只能在夜间迁徙。在夜晚能够作为参照物的只有星座,因而它们是通过星座的位置来判定方位角的,这一点已经为各种实验所证明。所以,并非所有的鸟都是“雀盲眼”。另外,大雁和野鸭决定迁徙时间的依据 是当时的状况,而不是白天或夜晚。鸽子虽然不属于候鸟,但也不应轻率作出“鸽子不能夜间飞行”的结论。赛鸽爱好者假如换个角度,把鸽子视为鸟类中的一员,积极发掘其潜在的能力,或许可以取得令人惊喜的收获。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