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眼的底砂与面砂
2007-02-07 0:00:33
鸽子的眼砂基本上分三大类。第一类为鸡黄眼(黄眼),第二类为桃花眼(砂眼),第三类为鸡隔桃,这三大类眼砂又可分成好多小类,例如:鸡黄眼分淡水鸡黄眼、深鸡黄眼、暗鸡黄眼。桃花眼分白底桃花眼、蓝底桃花眼、暗底桃花眼、粉红桃花眼、杨梅桃花眼。鸡隔桃花眼分淡鸡隔桃眼、深鸡隔桃眼、暗鸡隔桃眼。 鸽子眼砂的分类主要是以眼睛中的底砂为基础。如眼睛中的底砂以黄色为主的就是鸡黄眼,以桃色为主的就是桃花眼,黄色和桃色相隔的就是鸡隔桃眼。底砂的颜色是遗传的结果,它由多种颜色组成,哪种颜色占主要成分,它就形成哪种眼砂。这三大类眼砂的鸽子都可以进行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及超远距离的放飞。但要说哪一种速度快、归巢率高、除去鸽子本身条件外(如外形和竞技状态等因素),就要看放飞地点的天候情况,地理环境和时间等因素了。如这些条件因素对放飞鸽子眼睛中底砂色素有利,那么它的速度就快、归巢率就高,否则就相反。 那么鸽子眼睛的底砂除色素之外,有没有好坏之分呢?我们讲,好的底砂应该显得厚实、紧密、同时光亮,相反就较次。 鸽子的放飞与当地的天象、地理环境、季节和时间都有极大的关系。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与时间,再加上不同的天候,如晴天、阴天和雨天,少云、多云和阵雨,对同一羽鸽子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眼睛底砂和色素对各种气候条件接收和反映是不同的。哪种色素对天候接受能力强、反应快,拥有这种色素的鸽子飞翔速度就快,归巢率就高。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各种地理环境和天象条件都有分布。有高原地带、平原地带;有海洋性、大陆性、半海洋和半大陆性等气候,不是每一羽鸽子都能适应各种不同气候的。如一羽放飞过大陆性气候的超远距离或长远距离的鸽子,拿来放飞海洋性气候的中、短距离,则有可能失掉的危险。但这不能说明此鸽不好,只是它的色素不适应那种天候。反过来,适当海洋性气候的色素,也不一定适当大陆性气候,所以也有放飞失掉的危险。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色素“中和”一下,把适应飞海洋性气候的鸽子配上适应飞大陆性气候的鸽子,得到的下一代,完全有可能是既能飞海活性气候,又能飞大陆性气候的鸽子,这种适应全天放飞的鸽子就理想了。同一羽鸽子在同一个地点放飞,由于气候条件、季节与时间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这主要是光的色素对鸽子眼睛色素所起的作用。 鸽眼的底砂在眼睛中的什么部位呢?我们用肉眼看鸽子眼睛,最外面的一层是眼角膜(或者玻璃体),里面一层虹彩是面砂,中间是水晶体(或者瞳孔),最里面一层就是眼睛的底砂。 眼睛的面砂也有称作虹彩的。面砂的颜色以红色为主,有深浅之分。眼睛的面砂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细粒砂,第二类为粗粒砂,第三类为块状砂。它们又分为许多小类。如:细粒砂分为细满砂(厚满砂、薄满砂)、细均匀砂(厚均匀砂、薄均匀砂)、细稀砂(厚稀砂、薄稀砂);粗粒砂分为粗满砂(厚满砂、薄满砂)、粗均匀砂(厚均匀砂、薄均匀砂)、粗稀砂(厚稀砂、薄稀砂);块状砂分为块状满砂(厚满砂、薄满砂)、块状均匀砂(厚块状砂、薄块状砂)、块状稀砂(厚稀砂、薄稀砂)。 面砂的种类与结构一般是遗传产生的,它的色素深浅变化是由第一面砂受光线反射后,面砂中间的砂粒互相辐射后产生的。面砂中的砂粒并不是平面的,而是一种高低不平的洼面,通过光线的反射后,砂粒之间的光就相互辐射,这样就造成深浅不同的颜色。第二面砂受其下面底砂的影响,因为底砂同样有辐射光,这样也会造成面砂颜色深浅的不同。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面砂较为理想呢? 应该说是细粒砂中的均匀厚砂,粗粒砂中的均匀厚砂和块状砂中的均匀厚砂。因为这三种面砂的结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成盆子形,外面厚,里面薄。也就是靠眼睛外缘地方砂面厚,靠近水晶体(瞳孔)地方砂面薄而小,这样就使底砂靠近水晶体(瞳孔)一圈就暴露出来了。 我们前面讲到水晶体在收缩和扩张的一瞬间会产生电流,如果我们把底砂作为阴极,面砂作为阳极,这样电流通过底砂与面砂发生摩擦后,产生光波与电波。由于这种波的发射,信鸽依靠鼻子接受回波。正确地传递给大脑,使大脑对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正确的指挥,才能千里迢迢地归巢。如果是满砂面的话,它能把整个底砂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就是讲整个眼睛除了水晶体外,全部是面砂,那么水晶体在收缩和扩张一瞬间产生的电流,通过底砂与面砂发生摩擦后产生的光波就无法发射出去,因为它被整个面砂都挡住了。另外如果是稀砂面的话,水晶体在收缩和扩张一瞬间产生的电流,通过底砂和面砂发生摩擦,因为面砂稀少,所以摩擦就小,产生的光波和电波也就很短。这样造成信鸽鼻子接收的回波弱,大脑接受的信息反馈少,就不能作出正确无误的判断,结果造成鸽子的归巢率低和速度慢。因此,满面砂和稀面砂就不是很理想的面砂。 眼睛的面砂通过眼角膜(玻璃体)看上去应该有一层厚厚的油层,砂粒高低不平,显示出很强的立体感,砂面外缘厚,靠里面薄而少,形成盆子形,让底砂一圈暴露在外面,这才是理想的面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