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列表
致甘忠榮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2008-09-30 20:38:18
致甘忠榮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读甘先生论国血有感
有幸两读甘先生论国血文章,深有感触。君之阐述,章法有序,曉理服人,如是反复推敲不觉朦胧,那些词章遍寻不见,只见一个大的“争”字躍入眼底,惊讶之余,猛然省醒。此一走神,似乎使我又悟出些什么?细思先生胸襟豁达,又何争之有?自古商贾为利而争,入仕途为名而争,而先生您我,均乃网上过客,争又何來!是了,先生是在争一口气,一口无名之气。
若是名与气之争,在下认为实为不肖。君可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一说么?又争之何益。网上“是非”之说,本來就是“似是而非”,何需耿耿于怀,驱之不去。君可知:“丛丛蓑草疑无路,任人践踏自成行”,凡事顺其自然为高,如是,君何须再去界定什么國血、品系,而为难自己?
国人从不轻言已系,乃受中国五千年文化薰陶,凡事自谦所致,除国人给命名的李梅林鸽系、黄钟鸽系外 ,那就是丁培鑫先生的“飞轮鸽系”和汪顺兴先生的吴淞鸟。但鸽人熟知的张顺奎先生和馬卫国先生等等,赛鸽成绩昭著,他们也给鸽人留下丰富和宝贵的养鸽赛鸽经验。在下认为:早在十九世纪他们的鸽子就成系有余,而他们从不谈已系,这就是中国养鸽前輩的品德,非碧眼胡儿能为,我等又何须为此喋喋争论。品系只能說是类似商贾人商品的品牌,成功养鸽人的赛鸽群体。如此而己。
从十九世纪起,外籍信鸽涌入,如海之狂涛,漫天价地涌来,巍巍中华,几酿成洋鸽之灾,“洋奴”在吞噬著中华鸽文化。鸽人以“洋奴”示人为己之骄傲,国人崇“洋奴”之愚己成時髦风尚,可悲!更可恶者是那些为“洋奴”作嫁之人,那些抬轎掮客,那些形形色色的吹鼓手。既如此,我们又何苦再去争、去界定什么“国血”和品系?倒不如尽毕生精力去潜研“洋为中用”,去培育自己的赛鸽群体。哪些“洋奴”主不也是贯操此道么?
与君神交于海网,甚幸。在下愚顽,雖无灵犀,对此想必亦能与先生相通。以君豁达之胸襟、情怀,定能容万物。吾愿为君之争而鸣金。
轩辕鸽舍敬上
2008-9-30
评论
骆伟 10-06 15:39:31
你们这些人,写些文章何必弄得那么不好读?文章整的通俗点行不?
黄焕 10-04 21:38:59
二君子之争越激烈,鸽友就越受益匪浅.日后必多发心思育鸽.
都市孤狼 10-02 23:54:49
再好的文章也有不同观点,这很正常,甘先生的文章本人还没拜读,但是就强调700-1000翔距的观点本人非常赞同,不要以为老外不喜欢中长距离的赛鸽,那是因为他们很多国家没有条件举办这种赛程的国土资源,我们的地域辽阔,有这样条件不用,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老外用几十年培育的短程鸽比,让他们牵着我们的辫子走,怎么赢的了呐?本人的意思不是不要短程鸽,是主张两条腿走路,但要重点发扬我们的远程优势,逐渐把公棚賽提到300,500,700-900公里的赛程才更精彩刺激。-----^_^痴人说梦吧了,还有就是;之乎者也多了,不像论鸽,倒像秀文,口直心快,见谅!见谅!
↑回顶部